銀行大玩槓桿遊戲 虧損讓市場分攤 風險無人管 危機爆發 華爾街自食惡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不是好萊塢,沒有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只有無力阻止的災難在蔓延。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團從投資銀行轉為傳統銀行控股公司時,這可能比其它投資銀行的倒閉更加致命,因為世人熟知的「華爾街運作模式」恐不復存在。
轉型成銀行控股型態,代表未來更難利用短期資金、高槓桿操作來獲利。此外,銀行也將接受更多機構監督,其中包裝聯準會監管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控股母公司,美國財政部金融局負責銀行特許股的管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會扮演監理角色。
以小搏大 無視33倍風險
華爾街金融機構一直被視為是「投資銀行」的象徵,投資銀行的業務核心,多半是高風險的操作。美林的倍率在去年高達二十八倍,摩根士丹利攀至三十三倍,高盛公司也有二十八倍。而直到瀕臨破產前,雷曼兄弟公司的金融也高達三十倍。
金融三十倍,意味著投資銀行用五美元本錢,就可以做一百五十美元的投資,只要這些投資有百分之三的收益,這家投資銀行就可賺四點五美元,獲利近一倍。但相對地,只要投資損失百分之三,銀行的股本就幾乎損失殆盡。
與歐洲的銀行相比,美國投資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追求暴利的衍生品市場。此外,早期美國雖將較穩健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離,但在華爾街的遊說下,最後允許商業銀行把高風險滲入銀行業的每個角落,這也是當前美國金融危機難以見底的原因之一。
呆帳嚴重 不見政府監督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之所以倒閉或轉型,主因是缺乏外部監管以及銀行業務貪婪。對投資銀行來說,過度依賴槓桿是其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前提,在市場繁榮之時,借款會幫助公司實現高收益,但當市場逆轉,大規模的沖銷,將引起投資者對華爾街喪失信心,危機不可避免。
其次,複雜的次貸產品,常推銷給不熟悉金融知識的個人、企業或機構,金融市場苦無去處的游資,多集中在高槓桿籌資上,且業務不透明,不受監管的信用違約過去五年從一兆美元膨脹到六十二兆,呆帳嚴重卻無人注意。
美國數十年來的金融自由化,沒有太多法令的束縛,導致投資銀行以為自己有能力掌控風險,永遠站在贏錢的一邊,即便局部市場輸錢,也用新奇的衍生金融商品填補。雖乍看之下危機消失,但長久下來那些被分攤掉的風險,已積累成看不到底的黑洞。
災難全至 投機終究自毀
投資銀行的如意算盤,在次貸風暴爆發後已完全破局,房市先遇上「機率甚低」的全國性重挫,信用市場出現「百年難遇」的違約潮,貨幣拆借市場出現數十年僅見的凍結危機,所有極端狀況一次到齊,風險槓桿過高的投資銀行立即大幅虧損,難以籌資,面臨滅絕。真正令華爾街死亡的,正是美國一直向新興國家兜售的自由貿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