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社」社長妙開法師惠贈「香海文化」新出版的《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一套三冊,原以為是一般研討會各說各話的記錄,後來經人幫助翻閱,才發現是星雲大師在海內外,跟各行各業聽眾講話的即席答客問。內容包羅萬象:
環保、倫理、社會、自殺、經濟、政治人權、女性、戰爭與和平。族群、宗教之間、人生命運、青少年教育、應用管理、殺生、生命教育。安樂死、臨終關懷、身心疾病、宇宙人生、修行、喪葬習性、民間信仰、素食問題。
禮讚大師的淵博,歷事觀察之深,涉獵範疇之廣,以及所舉例證之鮮活,實乃處世寶典,待人接物的百科全書。
有次聚會中,就有人提問
:不要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了,有些老人家剛住院,於病房外的兄弟姊妹,說不定就因費用分攤,而吵作一團。
大師開示:孝親思想,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健全。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現代人愈來愈不注重孝道倫理,尤其所謂「代溝」的問題,越發使得現代人的「親子關係」更為疏遠、淡薄,因此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獨居老人」。這固然是時代變遷等諸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傳統的孝道觀念式微,絕對是當中重要的一環。
父母為了家庭、兒女,一輩子心甘情願的犧牲奉獻,不計較、不嫌苦,然而這份「天下父母心」,有幾個兒女能體會。
有一個母親,即將過六十大壽,全家集合商量,想要選一個禮物送給母親。大家想了又想,幾十年來,每個人都想為母親添置衣服物品,但是媽媽總是說不要;想要辦一桌豐盛的宴席來請母親,也有人說媽媽不喜歡吃那麼多菜。大家研究再三,小弟說:「媽媽平時最喜歡吃剩菜了,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我們就把留下來的剩菜給媽媽享用好了。」
六十歲的壽誕到了,先生和兒女們笑著對母親說:「妳每次都說最喜歡吃剩菜,因此我們也只有用剩菜來討妳歡喜,為妳祝壽。」媽媽含著眼淚對著他們說:「數十年來,我就是喜歡吃剩菜。」一句話,包含了多少母愛的光輝。
所謂「有空巢的父母,沒有空巢的小鳥」,父母一生守護著兒女,永遠都是扮演著「倚門望子歸」的角色。但是兒女一旦長大成人,往往只知道追尋自己的理想,毫不顧念父母。父母在子女面前,永遠都是付出者,卻很少得到兒女的回饋。
例如父母年輕時,每日接送兒女上下學,日日月月,歲歲年年,無怨無尤;但是父母年老後,兒女偶而陪父母到醫院看病,一次、兩次,他就心不甘、情不願的嫌煩。尤其常見各大醫院的兒童病房裡,每天有不少孝順的父母進進出出;老年人的病房裡,則少有孝子賢孫探視。
在一個家庭裡,一對父母可以照顧七子八女,但是十個兒女卻照顧不了一雙年老的父母。家庭是每個人的生活重心,孝道則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人而不孝,何以為人?
佛教的孝親思想超越一般世俗。如蓮池大師把孝道分為三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
;「榮親耀祖」,是乃中孝;「導親脫苦」,才是大孝。
唯有引導父母正信,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濟度,增長菩提智慧,而且使他們永斷惡道,甚至了生脫死,其福德廣大難量,這才是最高的孝道。
因此,希望現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都能建立一些新的孝道思想與倫理觀念。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