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先知」?《漢語大詞典》說(八四○頁):「1. 認識事物在眾人之前。2. 認識事物在眾人之前的人。」這種能力就好像中國古人所說「觀微知機」的能力,並非指認知到不存在的事物(現象);而是指認知到事物變化之端倪,因為「欲事為法界故,一切法之根本。如初起欲覺,已具諸法,心麤不知,漸漸滑利。不能制御,便習其事;初試歇熱,習之則慣。」(出自《摩訶止觀》大正四六、四六下),即知世間沒有單獨存在的事物或出現的事件,都有相當大的複雜性,粗糙的心識無法察覺到。待心識察覺到欲想已起,卻已經來不及控制或破解而執行之,漸漸就成了無法突破的慣性思惟與言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提到人間菩薩(大正九、四五五下):「善解眾生根,煩惱及習氣。眾生種種欲,了達不思議。菩薩摩訶薩,先知眾生心,隨彼所應度。慧者為說法,善知時非時。眾生淨穢行,漸令彼清淨,究竟得解脫。」即知就算是要做善事,也必須先了解眾生心行之所趣,故「先知而後行,隨意所緣中,住無疑行故,斷一切煩惱故。」(出自《十住毘婆沙論》大正廿六、七三中)世間人「十之八九不如意」,並非有不如意本質的事物,而是常常不明理而行,或是意志力太薄弱,而經不起種種境界的考驗。
人的心何以稱之為「心靈」?是因為「以萬事唯心先知,故得稱心靈,斯之謂也。」(出自《宗鏡錄》大正四八、八二三下)就說明了心智是可以被訓練的,凡事要學習「諸佛身、口、意業一切行,無不利益眾生,故名先知,然後隨智慧行。」天底下沒有想失敗的人,也沒有一開始就想傷害他人的心,故「作眾生利益,先知他意樂,後方共語言。」(摘自《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大正十三、六四五上)才不致於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