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戰」在伊斯蘭教的世界裏,不只是為維持社會正義原則而以真主之名奮戰,就連教徒本身都強調應自律而不能縱容自己的行為。此中有其宗教心靈更重要的深層意義,也就是教徒要注重個人的精神革新,要反省自我實踐中的品德、方法與言行舉止有無問題。其實,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經常面臨的是自我心靈中的天人交戰、自我約束與放逸的爭戰中,甚至於會為自己所求的合理化,為自己的言行神聖化;但周遭的人、事、物是否能從中得到利益,可能就有待更多的觀察與反省。例如,俗語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好像吾人亂說話而傷到別人也沒關係,是不用負任何責任的。但可曾想過古德說:「惡語傷人恨不消。」何必為自己樹立更多無法察覺到的敵人?又該如何對治呢?
降伏三毒是聖戰
在宗教修行的認知世界,修行人首先要認識真正的自己,傾聽內在深層的心聲,試著學習平息利益與道德、權位與原則等天人交戰的衝突,如何把宗教勸人為善的教育目標,內化於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是每一個人每日的必修功課。《少室六門》提到降伏三毒的:「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治)三毒,發三誓願: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於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習定,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這就是佛門常說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說的更詳細一點,吾人要學習:「以(正)知見為妙門,寂淨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出自《宋高僧傳》大正五○、七四二下)即知宗教信仰不應該停留在外相上儀式的進行或是順從;而應藉由這些事相,內化宗教勸人為善、向善的真正精神與運用的智慧。有宗教信仰者不一定有真正的善行;但真正善行的實踐卻表現出個人的宗教情操。因此,個人的宗教情操應從面對種種人、事、物的歷練學起,要以慈悲忍辱為鎧甲,面對利、衰、毀、譽的考驗,用智慧利劍斬斷煩惱葛藤的糾纏,趣入自淨心意的信仰真義。
正義之士非判官
俗語說:「眼見為實」但卻因個人學習背景、生活環境的種種不同,族群之間有認知上的差異,人與人之間也會有差異,就像瞎子摸象的譬喻,說明了每個人的見聞覺知只是真象表象的一部份,但並不等為事件背後真實的意義。甚至於連心情的好壞,都可以左右人所看到的意義,故《大般若經》說:「種種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迴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於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己,若能伏心則伏眾法。」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正是指出人的心性難調難伏與捉摸不定,更常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是迷?是悟?並非不能自主的決定之。先要學習放下自己慣性的情緒反應,深深去體悟《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大正十二、一七四中):「發無義語,所謂以智為非智,作是語者不能長夜利益安樂;但能與彼苦受相應。」若我們所說的話,無法讓自他都遠離煩惱,只是發洩一己心中種種的不滿、不順,只會讓人墮入求不得苦、怨憎會苦的深淵,空氣中所瀰漫的火藥味,也常讓旁人極為不自在。
總之,心智可以讓我們長養宗教情操,也可以讓我們疲於奔命,若能跳脫平日慣性的思考與言行模式,轉瞋恚、憤怒、計較的心為無私、善意、關愛的心,則淨土將不只是在極樂世界,且當下就是人間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