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生於金泰和九年(一二○九年),卒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年),字仲平,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世稱魯齋先生。在他所處的時代裡,蒙古人入主中原,整個時代環境也發生巨大變化。許衡為適應時勢,因此,他所採取的立場,便是等同看待漢人和蒙古人,甚至應擴及至等同看待天下各族人。如其詩作《病中雜言》中即有民族平等觀點:「直須眼孔大如輪,照得前途遠更真,光景百年都是我,華夷千載亦皆人。」(《魯齋全書‧卷六‧病中雜言‧其六》,頁三二九)
又如他在解釋《易‧同人卦》:「同人于宗,吝;同人于野,亨。」說:「同人于宗,同者幾人?則其所失者多矣,所以孤立無援。人要與天下同,何必同宗。」(《魯齋心法》,頁二十三)
諸如此類的言論其實代表著一種新的夷夏觀,是顛覆傳統思想的。期望夷夏間的平等對待,並能各安其分,因而不相爭勝。話雖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許衡所處的時代環境乃是夷狄勝中國的局面。因此,在這客觀現實下,許衡的態度是「素夷狄行乎夷狄」。誠如他在《中庸直解》所言:「見在夷狄,便行那夷狄所當為之事。君子身處夷狄之間,惟為其所當為,隨其身之所寓,坦然安舒,無所入而不自得。」(《魯齋全書‧卷三》,頁一六○)
實則,儒家謹夷夏之防的主張,已被許衡轉為君子可與夷狄為伍,這也是時代的演化趨勢。雖然如此,但許衡仍然認為與夷狄為伍應該有其分際的,有所謂的「當為」,即是致力使外族接受中華文化。所以,許衡在朝,除了傳承理學,使聖道不墜外,主要努力方向,便是助元世祖「行漢法」,也就是助國君採用中國禮樂典章制度,而能夠在元代聖學垂危的情況下,具有接續堯舜周孔道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