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中秋的聯想

西如 |2008.09.11
3135觀看次
字級

中秋佳節又將來臨,是騷人墨客吟風弄月,賞詩詞、作對聯的大好時光;是「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秀秀,巫山秀秀秀非常」,是「有月即登台,無論春夏秋冬;是朋皆入座,不分東西南北」的最佳時節。故金秋送爽,桂丹飄香的秋節,正是蘇軾《南鄉子》詞:「佳節若為酬,但把金樽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夫何憂何懼?!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恰為月中。韓愈《和崔舍人月詩》:「三月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詩中的端正月,指的就是中秋月。筆者在《洄瀾詩社中秋月夜》云:「溶溶皓月掛高空,桂蕊飄香氣味濃。月夕無分南與北,星辰不論西和東;三秋八月三秋半,八月中秋八月中;不忍吳剛揮斧鉞,芬芳留與碧蒼穹」的詩句,也是道出三秋之義。

據傳漢代以前,有關嫦娥奔月的文獻,謂嫦娥以西王母不死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戰國時代有月蟾的說法,謂「顧菟即蟾蜍」、「嫦娥托身於月,是謂蟾蜍」,又說月中有兔,蟾蜍或白兔所做的事,就是搗藥,民間又衍生了兔子與蟾蜍給嫦娥為伴的故事,而有「葉茂並非天上種,繁花雖好總難開;嫦娥奔月中秋夜,玉兔仙丹不染埃」之佳句。

中秋何以成為節令?唐朝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云:「秋之于時,後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此說由於十五實秋季中間,寒暑均等之故。而中秋正式訂為節日,則是在宋朝《宋史太宗紀》有「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節食翫月羹』」的記載。可以說「中秋節」到了宋代,比之唐代更大大流行,除了賞月祭拜,還加上吃食助興。

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佳句;到了明朝以後,以月餅相贈,而有所謂「明月下,思無端,獨上層樓強自歡;到老人生難得見,緣何別向別時圓」及「好眠夢斷不難醒,碧水沁涼好個秋,月月月圓運月半,年年年尾接年頭」之詩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