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台灣屏東的李安,以第一○八個志願考進藝專,唸書不夠專心,玩也沒玩出名堂:「若把童年往事拍成電影,觀眾非睡著不可。」他自嘲,第二年原打算重考,卻因一次舞台表演的經驗,決定留下來讀戲劇。
「不顧父親的反對到美國念電影,我絕不放棄當電影導演的夢,雖然當時沒片可拍,卻也不想做別的,於是只好一直蹲在家寫劇本。」賦閒的六年,每天在家煮飯、接送小孩,有一次怕老婆小孩肚子餓,還在家包好兩百個水餃,存進冰箱冷凍庫。
一九八五年二月,當李安準備回國發展時,畢業作品「分界線」卻獲得紐約大學學生影展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彷彿如他所說,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當晚美國有一位經紀人看了片子後,向他說在美國極有發展,請他簽約留下來試試看。李安想,太太的學位還沒拿到,也好,美國片誰不想拍拍看!就這樣留了下來。
但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李安終於搞清楚,學生片拍得再精采,不論各公司怎麼捧你,現成的好劇本怎麼也輪不到新人做導演,新人要出頭,只有自己寫好足以吸引人又低成本的劇本,才有起碼投訴談判的本錢。
「我喜歡人性方面的東西,不喜歡賣弄技術,我的電影是跟著人走的。」這一寫就寫了六年,時間就此耗了下去而居家成為「奶爸」,直到回台灣拍「喜宴」,一切開始好轉。李安喜歡作菜,即使要趕到洛杉磯參加奧斯卡金像獎典禮,李安也在前一天擠出時間待在紐約州的家中把菜做好,以確保兩個小孩在他和太太不在家期間,不會餓著。
電影裏當然有他成長的影子,「推手」從場景到人物選角搭配與小時候的居家環境如出一轍,片中父親及副官像極了他的父親與老管家的關係。「喜宴」中的結婚場面,也像是李安自己的婚禮,當時夫妻倆在外國奮鬥,父母不忍他們如此寒酸,怎麼樣也要飛去美國,想辦法弄得熱鬧些,場景就像電影節奏,愈來愈活潑,簡直就是李安結婚的翻版。
這些年,李安深為痛風所苦,「你看,我的腳腫起來了!」真的,李安雖穿著皮鞋,明顯看出他的腳背都高起來。李安說,痛風發作時,真的痛不欲生,他看過各種名醫,很多醫生一聽他的名號,主動提供各種藥方,可是,到現在還在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