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朝詩人劉禹錫擔任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時的住所,因為「陋室銘」一舉成名。最近和縣擬斥資擴大改造陳舊的陋室,打造成全新的「陋室園」,結果引發爭議。
據記載,自唐代以來,明、清都曾重建陋室。工作人員表示,一九八八年和縣投資人民幣近百萬元,在陋室的「仙山」、「龍池」一帶,擴建成一座「陋室園」,全區佔地五十多畝,山上建有江山一覽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臨流亭、履仙橋等,周圍築仿清鏤花牆三百多公尺。
三間廳房的陋室分正堂、東廂、西廂,目前這幾間房顯得非常簡陋。陋室裡陳列簡單,東西廂房其中一間連窗戶都破了。整個陋室雜草叢生,和附近的現代化住區形成強烈對比。
工作人員說,每逢周末,都吸引不少外地遊客前來參觀,很多家長特地帶孩子到這裡,激勵孩子在艱苦環境中努力學習,也有遊客掃興而歸,認為這裡不過是一棟「舊房子」。
改造陋室主要是今年和縣將啟動大規模建設,陋室、孔廟、鎮淮樓、四牌坊和文昌塔原是古和州保留下來的五大歷史景觀,和縣府決定以這五大景觀打造一條長一點五公里的仿古街。
報導說,陋室本是以房屋的簡陋、主人的馨德而著稱,一旦擴建後成為「不陋之室」,被質疑失去原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