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在六日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兩枚「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簡稱「環境減災衛星」)送入太空,這是中國第一次發射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預報的衛星。
據中新社報導,這兩枚衛星擁有光學、熱紅外線、超光譜和雷達等多類型探測設備,主要將對生態環境和災害進行大規模、全天候動態監測,並反映、預測生態災害的過程,對災情提供快速評估。
中國大陸今年的自然災害頻傳,除了颱風和夏季水災,更經歷了五十年來最嚴重的雪災,以及造成八萬多人喪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減少自然災害對中國而言益發重要。在五月十二日的汶川震災後,中國當局以美國提供的衛星影像來評估公路損壞的情形。
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軌道的「環境減災」A、B衛星,是兩顆光學小衛星,平均壽命大於三年,以紅外線探測進行地震預報、城市熱島效應監測、水體熱污染等。
「環境減災」A、B衛星是「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計畫的一部分,這項計畫最終將由八顆衛星組成,觀測寬度可達七百二十公里,地面辨識率可達二十至三十公尺,待八顆衛星全部發射完成,監測範圍幾乎覆蓋一切天災情況。
「環境減災」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指出,目前歐美的環境衛星,功能比較單純,只能僅執行環境監測的任務。中國的環境衛星不只單獨行動,是採多顆衛星組成「星座」,兩天一次的「全球覆蓋」,如果再發生類似今年初南方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這樣的重災害,「環境減災」衛星就可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