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電影院】從電影賞畫—林布蘭的夜巡與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蘇蘭 |2008.08.31
1426觀看次
字級



2008暑假是否精采的落幕?盛暑長假中關於世界名畫的展覽「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已結束,「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也只展到9月5日,「晚禱」、「拾穗」就要打包搭機回法國奧塞美術館去了;我們藉著電影學習賞畫的竅門,以暑期院線上映的《夜巡林布蘭 》(TheNight-watching)與《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當作例子,為今年的「暑假作業」畫個漂亮的句點!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生於1606年死於1669年,是梵谷之外我最喜歡的荷蘭畫家。導演彼得格林納威 (Peter Greenaway)2006年應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之邀,策畫了一項關於林布蘭四百歲冥誕的紀念展,同時也出版了一本圖冊,解讀「夜巡」的種種疑團和他個人已經在電影中揭露的發現。這不是熱愛繪畫藝術的格林納威第一次執導和荷蘭畫家有關的作品, 1985年拍的《一加二的故事》,就是17世紀另一位荷蘭畫家維米爾(Vermeer)畫作生命的延展。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對彼得格林納威影響最大,他的電影作品多是「以圖為主的動態油畫」當背景基調,贏得加泰隆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的《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改編自莎士比亞《暴風雨》劇本的《魔法師的寶典》…等都是如此,在《夜巡林布蘭》(The Nightwatching)中也不例外,以劇場形式描述1642~1654年,17世紀阿姆斯特丹的黃金年代,林布蘭剛完成畢生最著名的畫作「夜巡」;當林布蘭對著鏡頭講話,感覺就像導演在講述他的觀點給大螢幕前的我們聽,一種異於常人邏輯說故事的方式,展現彼得格林納威的特有風格─第一次看他電影的人一定不習慣:徹底的裸露、喋喋不休的台詞或旁白加上不寫實的場景,無論室內、戶外,布景與打光都像是油畫…,正因如此,4場電影公司在信義誠品書店辦的導聆講座,無論是聞天祥的「用電影作畫的魔法師─彼得格林納威在台灣」、黃文叡「超出畫框外的觀者詮釋─談彼得‧格林那威《夜巡林布蘭》片中的觀察點」、陳貺怡「觀看與被看─林布蘭《夜巡》之謎」、黃正文「林布蘭─光影大挑戰:利用非油畫工具挑戰光影技巧秘技大公開」,都將當代電影魔法師如何解讀傳奇繪畫大師的世紀名畫—這戲真正的主角—作了不同角度深入淺出的說明,而不只是描繪阿姆斯特丹民兵隊伍34位人物的群像畫、或為了向大眾披露圖財謀權真相的秘密。

法蘭西斯哥雅( Francisco Goya 1746~1828)則是18世紀西班牙在世界畫壇歷史上、擁有特殊地位的「革命英雄」;1799年,西班牙宮廷聘用為第一畫家,是當時藝術家入世的最高榮譽。《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追溯到1792年西班牙的政治與歷史變遷—當時社會從盛極一時的宗教法庭、到法國拿破崙政府統治、再由英國威靈頓將軍接手,回歸西班牙宗教傳統…。哥雅色彩鮮豔的宮廷畫受到皇室歡迎,在當時已具相當名望。導演米洛福曼(Milos Forman)經典作品《飛越杜鵑窩》、《阿瑪迪斯》都曾是奧斯卡大贏家,他聰明地找神似哥雅畫作中的女孩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畫家的繆斯(見對照圖),瑞典影帝史戴倫史卡斯嘉(Stellan Skarsgard)飾哥雅,而真正的西班牙影帝哈維巴登(Javier Bardem)飾幾分邪氣的冷血教士、最搶眼;但全片以英語而非西語發音有些可惜。

電影沉重而黑暗,盡述當時政治、宗教、情感的陰沉面,哥雅將其所見的無情戰爭及殘酷生活在畫中寫實表白,電影則將哥雅所經歷的演給你看:包括和樂家庭硬被政治拆散、花樣少女在宗教恐怖中如何被摧殘成髒病老婦(見對照圖)、甚至哥雅自己從耳背、耳聾到眼盲—直至畫家的世界全部沒了光…。劇情張力與情節鋪陳成功,人性與獸性的毫無遮掩讓心靈經驗悲愴,像哥雅傳世的版畫「戰爭的災難」,在沒照相機的時代、留下見證的影像。

今兩位導演所作的,是用更先進的電影藝術與技術,將畫家還未說清的或沒能做到的,透過他們的眼睛、鏡頭、研究和詮釋,作畫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讓我們藉著電影更了解畫家其人、時代氛圍、他的作品以及作品的背景與價值。這是兩堂深刻而令人難忘的美術課!



TheNightwatching官網:

http://www.zeusfilm.com/index.php

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zeusfilm

Goya's Ghosts官方部落格:

http://www.cineplex.com.tw/blog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