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的世界裡,劉國松曾被譽為繼林風眠之後,最重要的現代水墨畫家,這個在紐約、台灣、中國到處跑的藝術家,除了作品廣受華人收藏家歡迎,其風格也影響現代水墨創作者。他以太空人登陸月球為題材創作的太空系列畫作,膾炙人口,亦讓他贏得「太空畫家」美名。
1969年初,劉國松與孩子在元宵節一同賞月,圓月和花燈觸發了劉國松在畫面上加入圓形色塊的使用,這個圓形在日後的創作上,成為日月星辰的代表和象徵,也成為劉國松畫作中非常重要的「太空時期」。
童心未泯的劉國松,一直嚮往遨遊壯闊宇宙,從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開始,就被登陸月球壯舉感動,進而創作系列太陽與月球相互對應的太空水墨畫。「1968年人類踏上月球,這一個歷史畫面從電視傳送到全世界,也震撼了電視前的我!這是第一次人類從月球上遙望地球,地球上美麗山海景象和這奇異的視覺經驗,給我很深的感受。」劉國松印象深刻的說。
因此,延續《窗內窗外》等所引發主體客體的疑問,劉國松於同年發表《地球何許?》系列,以一弧一圓的構圖呈現,就像是從月球上遙望地球一般,而弧內之感性山水,有筆墨趣味,弧外之理性尺度,有色面規矩的嚴謹,既保有傳統的東方精神,又具備西方的知性形式。
到了1970年,《距離的組織》、《光環》系列等作品,構圖轉為一弧多圓,以更開闊的尺度丈量著日月星辰之間的相對距離。1972年則在畫面上同時陳置了日之昇落或月之盈虧,這種有機循環的自然運行,以共時並行的方式收納,展現了萬古亙長、宇宙遼闊的氣勢。
劉國松的太空盛名也遠播至對岸,2005年10月躍升太空的大陸神舟六號,還特別在太空艙掛了一幅劉國松的太空畫,以肯定其太空畫藝。神州六號返航後,該幅水墨畫便由中國宇航中心永久典藏,劉國松亦以神州六號成功返回地球為題材,創作了《歸航—神舟六號》來紀念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