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家講壇」談聊齋 應佛光山邀請 來台發表新書 看見曹雪芹筆下黛玉如詩人如仙女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塊補天遺恨的石頭,一株生長在三生石畔的絳珠草,他們的三世情緣,就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百年來研究《紅樓夢》的學者無以數計,由天下文化出版,中國大陸學者馬瑞芳著作的《誰解其中味—紅樓夢的經典愛情習題》,讓人發現不曾看到的「紅樓夢」。(記者邱麗玥攝)
大陸中央電視台因講聊齋而被觀眾熟知的「百家講壇」主講人馬瑞芳,日前應佛光山邀請首度來台,一方面觀光旅遊四處看看馬瑞芳口中「很美」的台灣風光,同時也為新書宣傳。馬瑞芳指出,她所研究的《紅樓夢》,是將大學裡的研究,和經電視傳播後民眾需求相結合,按照《紅樓夢》小說本身的走向,寫出它的趣味。
開玩笑說自己是由「娘胎」中就看《紅樓夢》的馬瑞芳表示,《紅樓夢》真是最好看的小說,充滿了情趣、諧趣、雅趣,因此,馬瑞芳的寫作是注重細節,寫大家會覺得有趣的東西。像是薛寶釵為何要吃冷香丸?為什麼林黛玉和賈寶玉兩人總是吵架?而林黛玉總是生氣,賈寶玉總是不斷哄她?馬瑞芳說,她就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寫「紅樓夢」。她認為,林黛玉和賈寶玉彼此間的「愛」字是不說出口,曹雪芹將古代愛情寫到極致。
因主持電視節目「百家講壇」而走紅大陸的馬瑞芳指出,電視講座是有利於學者走向民眾。馬瑞芳笑說,她有位大粉絲就是流行歌曲天王劉德華。但也有人質疑,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如何並行,馬瑞芳說,她把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當成兩隻免子,不讓它們東西亂跑,想辦法將它們「轟」到一條道上,她研究《聊齋誌異》和《紅樓夢》的創作論、創作核心、人物出場、對話,及心理活動,研究作者的創作思路,作各版本研究,用當代作家的視覺,不經意把人生的妙寫出來,馬瑞芳寫了三篇長篇小說,就是依曹雪芹、蒲松齡的創作技巧完成。
《紅樓夢》中的主角,馬瑞芳最喜歡林黛玉,雖然很多人認為馬瑞芳個性像書中的史湘雲,但馬瑞芳卻說,林黛玉的個性特質中有她的影子,眼中容不下砂子,對事不會虛與委蛇。同時,她認為,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有詩人的特質,同時又有仙女氣息。
研究《聊齋誌異》和《紅樓夢》,馬瑞芳認為,這兩本已傳世百年的古典文學,有著一相同的特性,就是發揚「人性向善」的宗旨,不論是神仙、妖或人,善惡都一念間,只是境界不同,《紅樓夢》雖是大悲劇,但仍強調要以善為觀止,以惡引以為戒,名著百年仍在大浪淘沙中接受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