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神鼓 禪武不二 與你共舞的劉若瑀

胡家仁/文 優人神鼓/圖 |2008.08.16
3185觀看次
字級

劉若瑀是早期蘭陵劇坊主要成員,1988年在木柵老泉山上創立優劇場劇團,融合太極導引與演員身體能量開發的訓練,劉若瑀深刻地認為那是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1993年她開始嘗試將擊鼓靜坐和武術融入劇場創作當中,曾帶領團員兩度雲腳台灣、溯心印度西藏,走上「道」與「藝」合一的道路。
目前劉若瑀的工作重點是將擊鼓的表現形式給予新的轉化,開發表演者內在質地的提昇以及將音樂、劇場和舞蹈融於一爐的嘗試。



80年代,她是蘭陵劇坊的首席演員,代表作《荷珠新配》中的「荷珠」一角,至今仍為劇場界津津樂道。1984年,她獲美國紐約大學劇場藝術碩士,隔年接受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為期一年的專業訓練,開啟了她生命本質的探尋之旅。返國後,她決定從東方人的精神出發,探討內在心靈世界,也帶起了前衛小劇場風潮。她,便是劉若瑀,「優人神鼓」的藝術總監。

道藝合一 擊出優人神鼓

每天早上,「優人神鼓」的團員從山下的台北各地來到木柵老泉山上進行訓練和排練。1988年,劉若瑀創立「優表演藝術劇團(原優劇場)」,承襲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在山林中訓練的方法,由民間祭儀和民俗演藝的學習入手,以太極導引和身體能量的開發為訓練基礎。1993年與黃誌群擔任擊鼓指導,將擊鼓、靜坐與武術融入創作中,並曾率團雲腳台灣,遠赴印度、西藏,以行者的腳步帶領優人走上「道藝合一」之路,造就了獨特的表演風格。

劉若瑀說,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禪師們就曾表示,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能將「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與「藝」(藝術技能的學習)融於一身。「道藝合一」正是優人創作與生活的目標。「優」在中國傳統劇場的解釋為「表演者」的意思。「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優人神鼓」就是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優人在山上打太極、練武術與擊鼓,比一般表演藝術工作者流了更多的汗水,卻多了耐力、體力與純淨的心靈。像一個修行者般的靜坐,透過「靜坐」的自我觀照,在擁擠紛亂的世界中維持內心的寧靜,他們相信這分寧靜可以透過舞台上的表演與現場的觀眾,共同凝聚一個「活在當下」的片刻。

表演,對於優人來說是什麼呢?「對優人來說,表演是在呈現生命品質當中最好的一面,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中唯一不能改變的是,你如何徹底了悟生命、得到解脫。」劉若瑀說,生命中最大的觀照還是修行的道路。

而相信「道藝合一」的優人神鼓,透過內觀與禪定不斷蘊積內在能量,於舞台上撼動人心,20年來,由沒沒無聞到走上國際舞台,它的精神一如初衷。它所震撼人心的並不只隆隆鼓聲,還有蘊藏爆發力的肢體能量,每每在舞台上抓住人們的目光。它對於劇場藝術與生命品質的提昇與關注,不但奠定了在現代劇場的超然定位,也創立了在世界舞臺的特殊位置。

二十周年 用腳親炙大地

最近,劉若瑀正在排練場為9月即將發表的新作《空林山風─走路篇》進行準備。在鼓聲隆隆中接獲國家文藝獎喜訊的她,除了感激所有幫助過優人神鼓的好朋友外,更希望藉由新作的完美呈現,向大家致意。為了慶祝廿周年,優的慶祝方式很特殊,3月23日從排練基地木柵老泉里出發,展開為期50天、1200公里的雲腳台灣之旅,而《空林山風─走路篇》就是這趟雲腳心得的展現。

「雲腳」是劇團獨特的肢體訓練方式,在日復一日的行走中,優人們學習放鬆意念,將心性回歸到簡單與寧靜。1996年,優人「用腳親炙大地」以走一天路打一場鼓的方式淬煉自我,他們白天行腳於台灣西部25個鄉鎮,晚上則在廟口和當地的表演團體共同演出。1997年,優人們再度以35天時間行走於台灣東部山區,晚上則和台灣九大原住民族共同分享他們的祭儀樂舞。2002年,優人們遠赴西藏神山岡仁波齊峰,藉轉山為世人祈福。2004年,優人將雲腳路線延伸到巴黎,藉雲腳感受土地豐沛的能量與有情眾生相遇。今年優人20周年再次選擇「雲腳」,「用腳串起生命的力量、用藝術串起生活的關懷、用行動串起生態的優質」。

孤絕蒼茫看見繁華落盡空然

走過北台灣的濕冷陰雨、台東的焚風、苗栗幾天的大雨,雖然腳上水泡起了破、破了再起,大家的精神卻很愉快。劉若瑀感動地說,這趟雲腳最精彩的是,她看到台灣民間旺盛的生命力及對藝術的渴望。優人出發前,活動經費還有很大缺口,但腳步一跨出去,來自民間的關懷就源源而來,不但主動募集演出經費,還有熱心民眾招待吃住。

「過去,表演團隊總把希望放在政府贊助上,從未想到走入民間的力量竟是如此龐大!」劉若瑀說,「優人這五十天來靠著地方及中小企業力量,得到的幫助如果換算成金錢,可能也高達千萬元。我突然發覺自己並不孤單,而民間旺盛的生命力也為這次雲腳台灣寫下精采句點。」

看著足下的1200公里,一步一步沉澱的心中,出現了空林山風。土地的溫熱自腳掌升起,汗水如雨般地滑向背脊,身旁的車流急駛呼嘯而過。然而鳥叫、蟲鳴、浪濤與呼吸竟如此清晰珥珥新作《空林山風─走路篇》的靈感即是來自於本次雲腳台灣,當劉若瑀一行人走到台東三仙台海岸邊,發現一片如林向海的枯木,枝條崢嶸,襯著背後無垠的天際,當下的孤絕與蒼茫,宛若繁華落盡後的空然。

而行過這麼多的城市、鄉鎮與田野,音樂總監黃誌群更聆聽每一刻都不同的喧囂、啁啾與寧靜;看到幻化的日照、彩虹與黑夜,一切在經歷的當下,是如此真切。可以說「雲腳台灣」豐潤了這部作品,也巧妙地在最後的關頭給予作品最深刻、最圓融的意涵。

空林山風 雲腳天地之間

《空林山風》描繪優人神鼓雲腳台灣的這一段勇敢無畏的旅程,也是優人神鼓這些年探求武術肢體、身形、律動與當代藝術融合的極致呈現,突破既有的擊鼓形式,首度加入多媒體影像特效,更繼《聽海之心》後,再度與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合作,並巧妙融入卑南族藝術家阿瑪的火山泥布染,與太魯閣族伊吉的遼闊歌聲,希望帶給觀眾一齣視覺、聽覺與表演獨特融合的詩意作品。

劉若瑀說,雲腳是劇團蓄養能量與靈感的泉源。有趣的是,12年前,劇團分別以兩次時間完成台灣東西部雲腳,長年安居山林的優人們看見了「海」之後,完成了經典作品《聽海之心》。這次雲腳時間更長,路途更遠,行程更完整,歷經烈陽、焚風與驟雨的考驗,反倒人世與個人心中的山與林,歷歷在目,在那樣的感動與交融中,便形成了《空林山風─走路篇》。

劉若瑀更以此為基礎,發展出〈風雨踐行〉、〈晚風紅日〉、〈驟雨烈陽〉、〈無葉空林〉、〈孤鳥低吟〉、〈如風歸來〉等近十個段落架構,黃誌群也從中發展新的擊鼓、音樂與律動,包含「跳鼓」與「走鼓」等嶄新方式,令人一新耳目。

優人傳承 訓練身心平衡

人材的培育一直是優人神鼓藝術生命永續的核心,近年來兩位總監也多方努力,5年前灌注「神鼓小優人」,2007年,更進一步與景文高中合作成立「第一屆優人表演藝術班」,這是優人神鼓經過20年藝術實踐,發展出「道藝合一」表演體系後,首度有系統地對下一代進行播種工作。短短10個月課程,景文高中這一班的少年家,擊鼓、拳術、跳舞、戲劇表演樣樣傑出,個個充滿自信。

「道藝合一」是優人神鼓藝術結合生活的理想目標,這幾年,藝術總監劉若瑀將優人的訓練,推展到小優人、在木柵「表演三十六房」開設擊鼓、拳術班,以及正式學制的高中教育。2008年暑假,除了有表演藝術班夏令營,還首度在木柵老泉山山上劇場開辦「少林神鼓夏令營」,讓孩子和優人一樣上山接受大自然的薰陶,打鼓、打拳、打坐,過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劉若瑀強調,學鼓不是為了將來做一位表演藝術家,而是訓練身心平衡。這是劉若瑀從黃誌群身上發現的重要特質,後來運用到優人神鼓的訓練。她發現,從小學鼓練武的黃誌群,不但身體靈活,也能很快進入音樂中,不會侷限在單向的發展。

寄夢農舍 供老優人修禪

除了擊鼓、拳術之外,優人這幾年也加入打坐、神聖舞蹈等靜心課程,讓身心動靜皆宜。劉若瑀的女兒小ㄈ,因為找不到自己想念的學科,原本休學在家,景文表演藝術班開班後,小ㄈ又歡歡喜喜重新當起高中生,即使比同齡孩子晚了兩年,小ㄈ很有自信說,媽媽鼓勵她年輕時學習能力強,不見得以後就一定比別人慢。

這群新生代優人,在肢體、音樂、靜心與課業多面向的關照之下,短短一年的課程演進中,就令兩位總監看見令人驚喜萬分的傳承奇蹟。而在此次《空林山風─走路篇》的新作中,他們也以青少年傲人的活力與紮實的技巧,在〈無葉空林〉的段落中擔綱演出,令人深深期待。

2003年榮獲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時,劉若瑀運用一百萬獎金幫助優度過SARS時期的財務危機。得知自己獲得國家文藝獎會有新台幣60萬的獎金時,劉若瑀開心地說:「我有個夢想,我一直想在老泉山腳下買塊小片土地,建個農舍提供眾人以及老優人的禪修中心,60萬足夠當基金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