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小、對神經傷害小 但材料費要10幾萬
【本報台北訊】八十三歲的邱老太太長期飽受骨質疏鬆之苦,有次跌倒,第七胸椎瞬間被壓扁而導致下半身癱瘓,她和家人都飽受折磨。經就醫置放開放型脊椎重建支架,並灌注人工骨後,她的雙腳逐漸恢復功能,已可下床走幾步路。
為她施術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弘毅表示,像邱老太太這種壓迫性骨折的嚴重個案,被壓垮的脊椎往往會傷及附近的神經,導致肢體功能下滑,因此治療以神經減壓為先,再輔以脊椎重建手術,才能有效改善病情。
他說,傳統脊椎重建手術採用固定型脊椎重建支架,只有一種尺寸,比較不易置入患部,且為了配合這個固定尺寸,有時甚至得切除部分神經,造成另一傷害。而開放型脊椎重建支架,體積較小,置入患部後可依需求調整不同高度,彈性大,對神經的二度傷害也較小。
陳弘毅先把邱老太太第七胸椎被壓扁的軟骨及椎體碎片全部清除,再置入開放型脊椎重建支架,把第七胸椎撐開,再灌注以硫酸鈣、磷酸鈣及骨形成蛋白質為材料的人工骨,以達神經減壓、有效支撐脊椎的雙重目的。
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效良表示,壓迫性骨折也會併發駝背及背痛等不適,開放型脊椎重建支架可撐開被壓扁的椎體,恢復原有形狀,可明顯改善駝背的外觀,並減輕背痛,但每次手術動輒十幾萬元的材料費並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