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體系破損 民間投資信心喪失 市場依賴政府苦撐 專家表示:問題如剝洋蔥 一層接一層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及危機引爆的信用緊縮,在全球金融業造成的損失已超過五千億美元(約台幣十五兆六千三百九十億元)大關,而且分析家認為損失還在蔓延,估計到斷尾時損失總計將逾二兆美元(約台幣六十二兆元)。
美國《國際前鋒論壇報》報導,華爾街信用危機爆發一年至今,美國現代金融的最重要動脈「信用體系」仍然破裂難補。
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信用損失和壞帳,害慘全球一百多家銀行與證券公司,國際貨幣基金(IMF)四月估計業者損失合計五千一百億美元,相當於金融業所有損失之半。但IMF公布估計以來,預測的損失還不斷上升,紐約大學經濟學家預測的額度高達二兆美元。
財經專家估計,為抵消壞帳,金融業已集資逾三千五百三十億美元。進一步集資後,目前壞帳和集資之間的一千四百八十億美元差距可望縮小到八百億美元之譜,但問題仍多。
倫敦「KBC金融產品」分析師艾西夫表示,危機不斷蔓延到各種類別的資產,因此很難預測壞帳潮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他表示,美國經濟必須先穩定下來,但即使如此,歐洲接著可能舉步維艱而延後復元。
美國的一大問題是信用體系百廢待舉。分析家表示,這套信用體系修妥之前,在美國借貸都必須面對偏高的利率,而且房貸、學貸、車貸和商貸等一切貸款都愈來愈難拿。
根本問題是債券投資人對各種證券小心以對,造成融資涸竭。信用市場不能復振,就會拖累美國和歐洲經濟。
證券化市場(將抵貸和各種債務權包裝轉賣給投資人的手段)已奄奄一息,幾乎完全依賴政府支撐,而華府決策階段以非常手段支持金融系統之後,問題依舊。
債券投資人的投資信心喪失殆盡,先是停買房貸證券,然後迴避商貸,繼而避碰卡貸和車貸。二○○八年上半,民間證券化只有一千三百一十億美元,一年前是一兆美元。
專家表示,美國經濟問題有如剝洋蔥,每剝一層,底下都還有一層,信用市場的緊張還會持續相當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