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 悲歡同唱鷓鴣詞

王燕 |2008.08.11
5100觀看次
字級

鷓鴣是產於中國南方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其鳴為「鉤輈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成為遷客騷人所歌詠的物件。

鷓鴣作為一種意象,在送別詩中經常見到,藉以渲染和烘托離愁別緒。如唐代張籍的《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末句寫茫茫的白蘋遮住了遠去的征帆,和鷓鴣的啼鳴靜動相應,深深傳達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和悵惘,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鷓鴣叫聲悲婉淒切,後多用「鷓鴣啼」、「聞鷓鴣」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清代尤侗的《聞鷓鴣》:「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詩中寫困頓不堪的征人在夕陽西下時,偏又聽到了鷓鴣的啼鳴聲。最難以忍受的還是前路的重重關隘,使人無法前行,而鷓鴣不知疲倦地啼鳴,更增添了征人的淒苦與悵惘。

鷓鴣喜愛雌雄對啼,也有詩人借鷓鴣來描寫青年男女的情愛,象徵愛情和美。溫庭筠《菩薩蠻》中的「雙雙金鷓鴣」,李珣《菩薩蠻》中的「雙雙飛鷓鴣」,顧←《河傳》中的「鷓鴣相逐飛」是男歡女愛的象徵。

古詩詞中的鷓鴣有時是樂曲的名稱,有兩種情況。一種指當時流行的樂曲《鷓鴣曲》,曲調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寫的詞,大多抒發相思別恨。如唐代鄭谷的《席上貽歌者》:「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詩人的思鄉之心早已被歌聲撩動,如果歌者再唱《鷓鴣曲》,詩人會更加不能自已,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情。另一種指歌唱男女愛情的《鷓鴣詞》,如宋代周紫芝的《鷓鴣天》(下闋):「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昔日歡聚的回憶,一個調弦撫瑟,一個撥動爐香。在這無限溫馨的情境中,又同唱歡快的鷓鴣詞。可是這個和諧的生活場景已成為過去,更加襯托出今日的孤棲寂寞。晚唐詩人鄭穀嘗賦鷓鴣,原詩是「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裏啼。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首聯概寫鷓鴣的形貌流品習性。頷聯是詩眼所在,「雨昏」、「花落」的春暮,鷓鴣聲繁而淒切,這樣的氣氛描寫為後面遊子佳人的心理感受作了烘托。頸聯寫遊子聞鷓鴣之啼而傷心落淚,並由此而想象佳人獨居,也會因唱罷鷓鴣曲而愁眉不展。尾聯又進一步從環境上加以渲染,在那遼闊的湘江邊、寂寞的苦竹叢中、日暮黃昏之時,令人不堪再聽的鷓鴣聲偏是你一聲我一聲相呼相應,這就更加重悲涼情緒。鄭穀這首詩善於運用氣氛渲染和環境烘托,創造了一個鷓鴣聲啼客子愁的迷茫境界。他也以此詩而聞名,並被譽為「鄭鷓鴣」。

樂府詩中有「鷓鴣詞」的題目,在內容上主要是表現愁苦之情,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托物起興。如唐代李益的《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斑竹與鷓鴣構成了一幅有靜有動的畫面,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遠方情郎的愁緒,含蓄而有韻致。宋詞中有「鷓鴣天」詞牌,首見於宋祁的詞集中,抒寫的是哀怨愁苦的情感。後來的詞人們在創作時把範圍擴展到很多方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