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觀點】
夢境是補償作用
嘉義榮民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黃敏偉: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夢境」是人在睡眠過程中,於某個意識階段中所萌生的自發性心理現象,睡眠從淺眠逐漸到深眠,夢境有時候也分好幾段。民間常說的「託夢」,可能是太過想念逝世親友,現實生活中又無法再見,因而藉由做夢與往生親人心靈交會。一些案情陷入膠著的社會案件,親人可能因為破案心切,認為夢境中的景物或現象就是往生親人所提供的案情線索,因此形塑出「託夢」一說。
【宗教觀點】
心存善念諸惡莫作
中華佛教青年會理事長惟靜法師:其實,從佛教角度來看,一個人只要「心存善念、諸惡莫作」,就不用擔心。站在佛教的角度,只要大家都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就可以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即使是農曆七月也不用懼怕。反之,一個人心念不正,甚至為了圖謀不當利益而殺害他人,則會背負嚴重的果報,正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要讓自己安心度日,根本方法就是循正道而行,不做虧心事。
【專業觀點】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高雄分會會長林昌億:多數人都有做夢的經驗,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會將念茲在茲的事反映在夢境中,尤其遇到低潮或挫折時,例如失戀、生離死別等,希望藉由夢境達到情緒上的宣洩。事實上,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之路,面對親人摯愛的離去,在世的家人儘管不捨,但仍要懂得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陷入低潮中。(羅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