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長年背負「洗腎王國」之名,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居高不下,且因「無聲進行」更容易被忽略。《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與《華夏文教基金會》提醒,腎病初期常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疲倦、浮腫或貧血、尿液起泡等警訊,多半已屬中重度,呼籲民眾務必定期驗血、驗尿,及早掌握腎功能變化。
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台約有9萬7000人接受透析治療。
在中醫觀點,慢性腎臟病多屬「脾腎兩虛」,常伴隨痰溼、血瘀等體質問題,可透過中藥、針灸、艾灸與飲食調整進行調理。陳俊良提醒,腎病患者不宜自行購買偏方或含馬兜鈴酸藥材,避免造成「2度腎傷害」。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顏宏融強調,中醫與西醫並非對立,而是互補。西醫擅長檢查與急性處置,中醫則在體質調整、提升體力與改善副作用方面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