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台灣詐騙猖獗,金融機構全面升級防堵系統,但隨著銀行啟用人工智慧偵測機制、加速凍結可疑帳戶,卻意外掀起另一波「金融誤傷潮」。愈來愈多民眾反映,明明未涉詐騙,帳戶卻遭無預警鎖定,提款、轉帳全面受限。專家警告,若風控標準持續過度嚴苛,恐讓零工經濟族與中高齡民眾從「數位弱勢」變成「金融排斥」的新受害者。
金融機構為配合金管會強化打詐政策,近年陸續導入人工智慧風控機制,針對高風險帳戶設定即時偵測門檻,一旦出現頻繁小額轉帳、久未使用後突然活絡或餘額異常等情形,即列入監控名單。部分銀行甚至採「預防性凍結」措施,導致無數帳戶被誤鎖。
銀行從業人員透露,銀行並非惡意鎖帳,而是面臨極高法遵壓力。因此,銀行風控系統往往會「過度反應」,將風險等級調到最高,以系統自動化取代人為判斷,這也導致第一線行員陷入「獵巫」困境,有苦難言。
新竹地區「打詐官警」指出,外送員、網拍個體戶、短租業者等人群,是受影響最劇的族群之一。這些行業的金流特徵通常是「快進快出、多筆小額」,恰巧落入銀行AI判定的「測試行為」警示範圍,一旦遭凍結,當日收入立刻無法提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