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職災勞工在資訊、權力、經濟資源不對等三重壓力下,時常被迫與雇主妥協,據勞動部統計,過往職災死亡案件和解金偏低,約3成未達300萬元。為確保職災勞工及家屬獲得應有的補償,明年起,勞動部推動「職災勞工及家屬法律權益協助方案」,兩周內提供職災初步分析表,並由律師全程給予法律支援。
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勞雇雙方資訊與經濟資源的不對稱、缺乏律師專案性協助,常迫使職災勞工處於弱勢地位,各縣市現行雖然有提供簡易法律諮詢,卻無法滿足複雜職災案件需求。
勞動關係司司長王厚偉說,目前勞動部跟法律扶助基金會合作的專案有資力限制,將針對職災致重傷、死亡勞工及其家屬免除資力審查,並擴大將刑事訴訟程序必要費用納入扶助範圍、規畫協助職災死亡勞工家屬代墊假扣押程序的提存擔保金。
由於營建業職災勞工裡,有不少是移工。協助方案也針對職災移工提供全程通譯協助,王厚偉說,未來通譯、翻譯費用上限將提高至10萬元,確保移工在所有爭議解決程序中皆能無礙溝通。
工傷協會專員賀光卍認為,提供職災初檢表、法律協助,對營造業、製造業弱勢職災勞工確實會有幫忙,但他認為,勞動部只挑簡單的做,對於職業病黑數、職業病猝死仍使不上力,且這些都是後端的職災補償相關,最重要的還是職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