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怡杉
會考結束後,我們這群準高中生難得有一段空檔期。長長的暑假沒有考試壓力,卻也讓人有點不知所措。我決定把握這段時間,多方探索未來的高中生活。於是,我開始一個人搭著捷運,在台北市區穿梭,參加各大補習班的試聽課程。
剛開始只是想提前熟悉一下高中課程,沒想到意外開啟了另一扇觀察社會的窗。走進補習班,不只是課本與板書,還有一套我以前從未注意過的「運作模式」。
像是台北車站附近的幾間大型補習班,都有一種叫「勤學集點卡」的試聽制度。只要準時上課、不缺席,就能累積點數換現金獎勵。我自己就靠這個制度,賺到一筆不少的生活費。對於還沒正式開學,卻開始有花費需求的準高中生來說,這種設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姐姐曾跟我分享,大部分學生雖然每個月都有生活費,但台北消費不低,如果想偶爾吃頓好料、喝杯飲料或和朋友聚聚,就會有點拮据。勤學點數制度正好為學生提供一個結合學習與賺錢的機會;對補習班來說,也能留住學生、穩定招生,為自己開創強大的吸「金」力,是項雙贏的制度。
但利多的背後,也藏著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比方說,每年為了推廣課程與招生,許多補習班大量印製宣傳單、講義和課程手冊在街頭發放或寄送,試聽結束後還會再發一次文宣。我常在教室外的回收箱看到成堆未拆封的講義和傳單被直接丟棄,那畫面真的讓人心疼︱︱明明是鼓勵學習的地方,卻在無形中對環境造成了負擔。
另外,也有部分補習班為了創造人流,安排密集的試聽課程,提高獎勵及點數門檻吸引學生。這種短時間內要連上好幾堂課的制度,讓人感覺像是在「拚點數」,而不是「想學習」。當點數變成了主要動力時,學習的熱情也可能慢慢變質,甚至迷失了原本對知識的渴望。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開始理解:補習班不只是學習的場所,更是一面能反映社會制度、人性與價值選擇的鏡子。每一個制度設計背後,總藏著不同的利害關係。學生、家長、補習班,誰都不再是單純的角色,而是相互影響的一環。
這個暑假,我不只預習了課本內容,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事情。補習班的點數制度看似簡單,背後卻是一場對學習本質與社會現象的思考練習。真正的成長,從來不只是在教室裡完成的,它往往藏在那些我們不經意觀察到的日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