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碩博士學歷為進入高薪行業的門票,然而部分重視實戰經驗的行業,學歷就不是關鍵,學歷紅利縮小,也影響學生就讀研究所的意願。教育部預估,未來16學年,研究所學生數平均年減500多人,129學年將減至19.7萬人。
26學年間 學生少6000人
根據教育部統計,博士班學生數,從103學年3.1萬人,減至113學年2.9萬人,碩士班學生數則由103學年17.3萬人,增至113學年17.8萬人,由於博士班長期下跌、碩士班成長幅度有限,整體研究所學生數,到了129學年時,將降為19.7萬人,26學年間減少6000人或3%。
對於學歷價值,學者看法不一。逢甲大學副校長唐國豪直言,半導體、電力電子、光電這些偏研發製程的職位,學士、碩士的起薪差距明顯。反觀資安外商或系統整合這種重視實戰經驗的工作,學歷就不是關鍵,他不會說碩士愈來愈沒價值,應該是對上正確的產業職務就會有價值。
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特聘教授謝盛文表示,多數STEM與專業領域,還是存在顯著的「碩士學歷溢價」,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訓練、產學合作、人脈與實驗資源,能在2、3年內轉化為更高的起薪與更快的職涯爬升;但在非STEM與支援性職務,包括商管、人社、行政等,若缺乏實習與可驗證的技能輸出,薪資提升不一定成比例。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則認為,就讀研究所人數減少的可能原因,在於學生不會去就讀後段學校的研究所,因為對於薪資及未來發展的幫助不大。不過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說,研究所的學生在專業或者有制度的公司還是很吃香,其優勢在於讓HR知道你人生有具體目標已經「定錨」,不會因想再進修等理由要離職。
近年因資通訊產業暢旺,上市櫃公司搶電機、資工、光電等碩士畢業生,也吸引學生攻讀碩士。然而招生成績亮眼的背後,卻有不少教授對學生的素質下降很有感,直言近年不少學生都是想著盡快畢業,讀碩士並非對研究感興趣,只是希望取得高薪、企業offer的敲門磚。
趕畢業 教授嘆素質下滑
近年大專校院多推出5年學士加碩士方案,宜蘭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夏至賢表示,5年學加碩的本意是讓大學留下有學術潛力的優秀學生,不過不少學生是想趕快拿到碩士學歷,早點出社會賺錢,非真心想做好研究;又近年少子化,但研究所還是愈招愈多,部分學生確實能力差強人意、對研究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