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10月3日台股加權指數終場上漲382點,以2萬6761點作收,再創歷史新高。不過多位學者警告,這波台股榮景背後隱藏的產業現況,恐已刻畫出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提出的「非理性繁榮」前兆。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台灣資金過多、房市受管制,使大量游資湧入股市,推升指數創高。「若要說已出現非理性繁榮的跡象,是可以。」他提醒,在未來2到3年,等到成熟晶片受到外在競爭更為強烈、台積電移到美國後,台灣的晶片出口可能要萎縮,那個時候非理性繁榮的台股泡沫就會出現。
傳產低迷 與股市鮮明落差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也表示,目前AI確實是風口,且目前台股的本益比約20倍,還稱不上泡沫。但他坦言,若明後年其他股票跟著上漲,台股確實有可能出現泡沫。
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認為,短線台股仍可能維持強勢,主要受外資回流、台積電ADR(美國存託憑證)溢價效應與AI外溢效應支撐。他指出,市場短期內有機會挑戰2萬7000點,但投資人須留意資金集中與評價偏高的風險。
股市熱度延伸到現實中,有不小落差。勞動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累積實施無薪假人數已達8505人,近半個月內暴增1200人,其中以製造業為主,全台398家中,製造業就有327家,人數8070人,占比達9成5;進一步細分業別,以金屬機電工業最多,尤其是機械設備製造業,共140家、3559人。傳產景氣低迷,與股市高檔形成鮮明落差。
法人則指出,台灣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在出口連續爆量成長的情況下仍連3個月緊縮,8月數據創去年4月以來新低,目前僅2成行業的外銷訂單高於10年平均值。「這顯示結構分化持續加劇中。」
台股屢創新高,半導體與AI產業熱度不減,但學者警告,台灣經濟結構正出現類似「荷蘭病」的跡象。資金與政策過度集中在少數產業,傳統製造業卻陷入低迷,經濟榮景恐難以持久,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直言,問題幾乎無解。
資金集中半導體 經濟扭曲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台灣現在就是1960年代在荷蘭出現的荷蘭病」。當年荷蘭在北海採到石油,本來也以出口產業為導向的荷蘭,全國的資源都轉移去了石油產業,造成其他產業都很慘,整個經濟非常扭曲,就很像台灣現在資源集中半導體產業的樣子。
此外,台灣的資金太多,但都往股市跑,殷乃平不否認有非理性繁榮的跡象。所謂「非理性繁榮」,是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格林斯潘1996年提出的觀點,當時,美股正處於快速上漲的階段,科技股尤為強勢,但漲勢與實體經濟脫節引發部分擔憂。葛林斯潘質疑該如何判斷非理性繁榮過度地推高資產價格,從而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修正時對經濟造成長期負面影響時,當時被市場解讀為對股市泡沫化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