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佛館盛大展演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 |2025.09.30
55觀看次
字級
原生態樂隊〈胡德錫勒〉、〈春天〉,則是呼麥、馬頭琴和現代樂器的組合。圖/人間社記者蔡清華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守望精神家園──第十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二十八日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開幕。於大覺堂登場的是「詩畫草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帶來呼麥、長調民歌和舞蹈演出。本館第四展廳為「匠心傳承──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展出服飾、工藝、刺繡等具代表性非遺項目。

逾一千五百人共同品味這場來自內蒙古的非遺盛宴,感受草原技藝。

本次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八方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分享草原詩詞,並提及如今草原民族不只放牧牛羊,他們穿上華麗的服裝,彈著馬頭琴,唱出天地間不可思議的歌聲,展現的是一片和諧的景象。這些藝術能夠保留,要感謝老祖宗敞開心胸,致力讓子民過上幸福安樂的生活。

專場演出有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蒙古族「呼麥」、「長調民歌」。「呼麥」是一種古老的喉音藝術,表演者可以同時唱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此次帶來阿勒泰語〈故鄉〉,以及〈希日浩特〉。

除了有馬頭琴的演奏曲目、舞蹈演出盅碗舞與筷子舞、蒙古族盅子舞、摔跤舞等,原生態樂隊〈胡德錫勒〉、〈春天〉,則是呼麥、馬頭琴和現代樂器的組合,兼具草原的奔放與動感,現場相當融洽。

欣賞精采表演後,慧傳法師與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偕同社團法人中華八方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兆蓓、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副總會長陳和順、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順章和劉珀秀、高雄區漁會總幹事楊孟凡等貴賓前往展廳,為「匠心傳承──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揭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