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雨蓄水 雨後放水 萬美街將興建地上、地下雙層調洪池 同時規畫綠地公園
【本報台北訊】颱風季常傳淹水,為解決淹水問題,台北市政府計畫在全市廣設二百八十一個滯洪池,作為調洪之用,而滯洪池將配合規畫景觀平台、生態植栽,如同綠地公園,可供民眾休憩。目前北市府已著手在萬美街推動興建一座可蓄水一點一萬立方公尺的滯洪池。
北市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表示,北市不少地區每逢豪雨,瞬間雨量太大,排水系統容量不足,便會積水、淹水,若直接擴充雨水下水道的容量,工程浩大,也會造成民眾不便。因此市府規畫在山坡地與平地接壤處設置滯洪池(貯留池),大雨時承接上游雨水,豪雨過後再分批放水。
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附近,每遇豪雨就會積水,民國九十三年市府規畫在文山區興隆路及辛亥路沿線設置十五個滯洪池,最後選在萬美街率先興建,預計民國九十九年動工,將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區雙層調洪池,總經費六億元,預估可削減約百分之五十五尖峰流量。其中,地下池為「貯留池」,容量九千立方公尺,地面池為「調洪池」,容量為二千立方公尺,可公園化,兼具休憩及改善功能。
此外,內湖路三段的「陽港三」滯洪池也將在明年執行,調洪容量為四萬立方公尺,僅有地面池,將耗資一點八億元。
對於當地民眾擔心工程安全問題,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股長張凱堯表示,六、七公尺的開挖深度比一般大樓地基還淺,工程安全沒問題心。
水利專家、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表示,地下蓄洪池是已經成熟的工法,在國外已相當普遍,確實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不過這種工法很貴,尤其要做一、兩百個,要花不少錢。
高雄市三民區本和里也有一座滯洪池濕地公園,是目前全台唯一的都會型滯洪池濕地公園,占地三點一四公頃,有三個串連的滯洪池及生態池,滯洪水量達十萬噸,九十四年完工啟用後,當地便擺脫逢豪雨必淹水的困境,更由於滯洪池外觀是綠地公園,附近的房價節節升高,三年多來已漲了一倍,是解決水患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