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證內涵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已經深入解析了「退轉」與「不退轉」的問題,也初步說明了「聖位」與「賢位」的區分,現在進一步解說「凡位、賢位與聖位」三者之間的分際。行者在修持「十信」位圓滿之後,就進入到「十住」位了,一般而言,進入到了「初住」位之後,就是從「凡夫」位進入到「賢位」,可以說是「轉凡為賢」了。然而,嚴格說來,尚未證入登地菩薩聖位的行者,都還屬於廣義的「凡夫」位,是故,「十信」位又稱為「外凡」,猶如行者還在大乘佛法堂奧的大門之外;至於接在後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個位階,合稱為「三賢位」,又稱為「內凡」,猶如行者雖然已經邁進了大門,登上了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
此時,行者雖然在名義上已經是「超凡入賢」,但是還不能掉以輕心,在修持上更不能懈怠。就如上周文中所述,行者在證入「第七住」位之前,仍然有可能退轉的,可能因為心志不夠堅定,遭遇到業障或惡因緣的牽引,而退轉到凡夫位,甚至可能退轉為外道,歷時百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再回頭不知又要蹉跎多少時光。
當然,一個人既然曾經種下了信佛、學佛、修行的善根種子,即使一時退失了道心,或者錯用心,或是業障現前,或結了惡因緣,而導致退轉;然而,經過了相當的時間,學佛的善根種子必然又會重新顯現,再度信佛、學佛而修行;所以在任何情況下,大家在修道的歷程上,都要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絕對不要氣餒,也不要退縮。
首先,大家要將「十住」位的「第七住」位 —— 亦即「不退住位」,設定為努力的目標,因為一旦證到「第七住」位,就不可能再退轉,更不可能退轉到凡夫位或外道,而可以一路向前,直到證悟圓滿佛果。
在「十住」位之中,行者於「初住」位斷除了三界內的「見惑」,於「第七住」位則進一步斷除了三界內的「思惑」,至此「見、思二惑」俱斷,行者不再被無始以來的「貪、瞋、痴」煩惱所迷惑與障礙,因而也不再被生死流轉的業力所牽引,從而證入「位不退」的境界。自「第八住」位—— 亦即「童真住」位以上,行者斷除了三界之內的「塵沙惑」,同時調伏了三界之外的「塵沙惑」。所謂「塵沙惑」,乃是天台宗所立的「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之一。「見思惑」能障礙行者的涅槃證悟解脫之道而導致生死流轉;「塵沙惑」則能障礙行者度化眾生的菩提之道而致不能成佛。「塵沙惑」也類似於唯識宗所說的「所知障」,由於行者的所知、所見有障礙,而不能通達多如恆河塵沙之數的細微煩惱與度生法門,所以稱為「塵沙惑」。見、思二惑要阿羅漢、辟支佛與地前菩薩才能斷除,塵沙惑則要登地菩薩才能斷除,而無明惑就必須要成佛才能斷盡。
在此「十住」位之中,行者是以「從假入空」的般若觀照法門,得見真諦之理而開啟「慧眼」,成就「一切智」。「一切智」是天台宗所立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之一,指聲聞、緣覺所證得的智慧,能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寂滅相的空觀智慧,故稱為「一切智」。簡言之,能概括了知一切法的「總相」為空性,即是萬法的實相,亦是諸法整體性的證悟。
接下來,在「十行」位中,行者逐步進階斷除三界之外的「塵沙惑」,以「從空入假」的妙有觀照法門,澈見俗諦之理而開啟了「法眼」,成就「道種智」。「道種智」又稱為「道種慧」,「道」也可以解釋作「法門」,道有無量,所以法門也有無量,通達無量之道的智慧,就稱為「道種智」。以真諦而言,諸法的實相是性空寂滅的,因此,行者要體證諸法實相,必須要從世間假俗諦入出世間真諦。
然而,以俗諦而言,因為有情眾生的存在,是存在於世間虛妄分別的幻有假相之中,行者若要能自度出離,以及能救度眾生,就需要從實相的出世間真諦之中,迴轉到虛妄幻有的世間俗諦中來,運用對於無量法門智慧的通達,來自度度人,此即是「從空入假」,亦即是「見俗諦之理」。之前所謂的「慧眼」,是指如實見到了「真諦之理」,也是了知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而此處所謂的「法眼」,是指見到了「俗諦之理」,也是通達普度眾生法門的慈悲智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