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用廚房
每次颱風,當新聞媒體在報菜價上漲,蔥一斤多少錢、香菜價格有多貴時,總覺得我們可以在物價外,有多一種視角,去關心那些天災受災戶正在經歷什麼?可能是農民、可能是水產養殖漁民、畜牧場、雞舍、蛋農等等。
颱風過後,高麗菜一斤價格會破三百元,香菜漲幅達四倍,消費者的口袋大破洞,明明吃一樣的東西,但卻要花上數倍的錢。但其實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還是可以有選擇,譬如,沒有蔬菜的時候選擇根莖類或豆腐,水果售價飆高的時候就少吃一點,雞蛋荒也能找其他蛋白質來源代替營養素。
但生產者沒有選擇,他們是與天對賭,賭輸了,整季的心血就是放水流,農民不僅是口袋破洞,且攸關養家活口的命脈都被天災砍到見血。
身為在地農產品加工工作者,我們有機會實際去產地拜訪農友,聽到許多農業第一線的聲音,也因此在面對食物的時候,更能因為了解生產過程感受來者不易的珍貴。
而且每逢風災旱災時,就會擔心起這些務農的好朋友,看著颱風路線圖想的都不是明天放假與否,而是默默祈禱產地的災情不要太嚴重。
務農不簡單,要面對極端氣候頻仍、農村人口老化、農地現場缺工、糧食自給率下降、市場與技術的多重挑戰,選擇以農業為生的人,也不是傳統老一輩說的「不讀書就去種田」那麼簡單,他們需要學習許多環境生態知識與田間管理技術,是一份不輕鬆且專業的行業。因此我們很感謝堅持在農業路上的朋友,也感受到農業議題不能只有同溫層在乎,而是需要全民日常的支持,才能撐起農民有底氣度過多重關卡。
這兩年台灣接連遇到好幾個颱風及旱災,對農友是挑戰連連,每逢災損嚴重的時候,就有農夫朋友聊到動起結束耕作生涯的離農念頭。我們想說的是,台灣很小,大家都是在一條船上,當農夫都不當農夫、農地都不種田,我們如何賴以維生?
採訪獲選百大青農的農夫朋友,即便他的栽種技術進步且農產品質穩定,但都抵不過老天爺的一場豪雨,他奉勸後輩的金句是「離農要趁早、務農要三思」,聽起來很消極,但卻是他務農生活的真實體悟。台灣很小,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務農的風險理所當然不該由農夫一肩擔,我們日常可以多去市場走動,採買在地耕種的食材,當季食材每樣都嘗一嘗,避免吃食物里程高的進口食物,全民來做農友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