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容台北報導】近日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要求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該案自9月9日發起後,截至昨日已超過萬人連署。教育部表示,本案尚涉及地方政府權責,將進行連署提案的研處,依據規定於11月14日前完成具體回應。教育團體直言,若只改鐘點,不動課綱與配套,反而傷害學習品質,無法達成提升學習效率的初衷。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近日有民眾提案,要求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生憂鬱等風險提升,該提案已在12日檢核通過,13日進入附議,目前等待機關回覆。
提案表示,全面移除非必要多元課程,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縮短為6小時,有效改善學生睡眠品質與時間,成就更好的學習效率,且國高中生已有能力自行通勤上下學,因此大可不必將上學時間配合家長上下班時間。
國教盟:課綱不變 時間難調整
提案指出,若能縮短上課時間,使學生能有充足睡眠,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習效率大減、憂鬱情緒增加等,且放學後能有更多時間進行個人興趣探索、製作學習歷程、進行社交活動、從事健身運動、專心學習。
教團國教行動聯盟對初衷表達肯定,但也表示,類似倡議已多次出現,教育部過去也研議並調整作息,如取消第一節前早自習。
國教盟強調,「課綱學分與課程結構不變,上課總時數幾乎沒有調整空間」,還可能造成壓縮教學、用作業補課,無法達成提升學習效率的初衷。
國教盟認為,延後上學應和課綱、配套與家長需求一併檢討。應釐清高中生「晚睡主因」與通勤現況,也可考慮分區試辦「延後上課但維持課時」或「彈性到校」方案,公開睡眠、出缺席、學習與心理健康指標。
若選擇縮短在校時間,必須同步檢討課綱學分數、評量方式與教師人力,並設計校內安心看顧與交通配套,照顧到弱勢與需要接送的家庭。
醫:生理時鐘差異 難一體適用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理事謝國清指出,若要全面調整至10時到16時,實際操作困難重重,問題的根源在於課綱過於繁重,科目過多,建議教育部應該要從課綱著手,檢討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龐大的課程量。
台灣兒童暨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表示,睡眠「生理時鐘」因人而異,研究分析,有10至20%的人屬於「晚睡晚起」體質,所以政策很難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