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台四教中,易生起執著的境界作提問,乃是破除吾人在修行上的執取心。已介紹藏教於階位上,會生起執著的可能性。今再說明其它三教的部份:
*從通教位生執
通教行位次第,依《大品般若經》言,有乾慧地等十地。在第一乾慧地與藏教的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別相念處的外凡位相等。第二地的性地,即是內凡位,與藏教的四善根位齊。第三地的八人地、第四地的見地,同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與藏教的初果位齊。第九地的菩薩地,見思惑盡,與二乘相同。通教的行人,是於第一地的乾慧地(1)以為是見道呢?還是於第三地八人地(2)以為見道呢?或者於第九地的菩薩地,進斷習氣,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時,生起執著呢?
*從別教位生執
別教的行位次第,依《纓絡經》說,有菩薩五十二階位。又可分為:一凡二聖。凡夫位說:有二項:十信為外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為內凡位;聖位分:十地、等覺為因,妙覺為果。別教的十信位,與藏教的三賢四善根、通教的乾慧地、性地位次相同。初地開始,已捨凡入聖,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就顯一分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乃至等覺位,皆稱聖種性。因初斷無明,別見真中道,又稱為見道位。
別教的菩薩,是於十信位時,生起執著呢?或是於十地時,見中道義,生起執取心呢?
*從圓教位生執
圓教的行位次,依《法華經》、《纓絡經》,略有八項:一、五品弟子位(3),屬於外凡位。二、十信位(又稱六根清淨位),是內凡位。三、十住位,是初聖位。四、十行。五、十迴向。六、十地。七、等覺,是因位之末。八、妙覺,是果位。
圓教的行人,於十信位時,產生執著呢?或是入初聖位的十住時,生起執取心呢?或是於十地、等覺、妙覺時,生起執取心呢?
從四教行位說明生起執著的現象,也皆是見惑的範疇啦!
註:
1.乾慧地:三乘聖人,初修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等三觀,雖有觀慧,然未全得真諦法性理水,故稱為乾慧地。
2.八人地:通教十地之第三地。三乘人證真斷惑,在無間三昧中,八忍(見上圖)具足,智少一分。
3.五品弟子位:指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