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工作量大、健保給付不佳,近年醫學中心爆「醫師逃亡潮」,不只急重難科別難找人,連精神科醫師也出走;據衛福部統計,於診所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從16年前的159人到去年增至650人,人數增加3.25倍,去年於醫學中心執業人數僅占整體2成2,診所卻達3成4,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表示,此現象代表就醫可近性提高。
過去精神疾病長期被汙名化,患者擔心被貼標籤不敢就醫,如今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接受度提高,也讓就醫市場擴大,投入精神科的醫師,從2008年的1292人,去年已達到1974人。
不過,早年精神科醫師多在精神專科醫院,或區域及地區醫院執業,後來到醫學中心或診所的人數漸增,但近年診所執業人數已大幅超車醫學中心,去年總執業人數為1974人,於醫學中心為450人,但在診所執業則多達650人。
曾於三軍總醫院任職,如今自行開業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醫學中心人才流失的原因,放諸到各科都是相同的,不外乎是工作多、太累且不快樂,身為精神科醫師也不希望自己被操出病,且開設身心科診所,不像洗腎室、醫美診所等,需購置昂貴器材,門檻相對簡單。
開業身心科醫師黃信得說,精神科醫師從醫院出走到社區開業,主要是醫院端的健保給付制度不友善,醫院工作除了教學、研究與門診住院臨床服務要求外,主治醫師還要輪值夜班等,使留任意願降低;此外,基層醫療的服務較多元,如可提供改善憂鬱症狀的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經顱微電流刺激術(CES)等自費項目,對年輕醫師更具吸引力。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指出,醫學中心需照顧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且為社安網核心,須處理依法強制送醫的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精神鑑定等,若精神科醫師不斷往診所靠攏,恐讓社安網出現「隱形漏洞」,社安網多檢視社工人力,籲政府也應關注負責社安網的醫師人力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