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楊梅休息站啟用迄今三年多,發生十四起車禍事故,其中十一件涉及撞擊分隔島鼻端,且夜間事故比例高,被稱為「國道最危險休息站」。今年初發生的一起電動車自撞分隔島事故,釀四死四傷,運安會近日公布事實資料報告指出,鼻端距離過短、曲線不足的道路設計問題,及電動車火災特性、乘員未完全使用安全帶,皆為重大死傷的原因。
今年一月底,發生事故的電動車行經國一南向五楊高架段,於楊梅休息站穿越性匝道處,撞擊與楊梅休息站匝道間分隔島鼻端後起火燃燒,釀四死四傷。事發後,高速公路局曾表示,休息站入口設計符合規範。
然而,運安會出爐的調查,與高公局說法有異。據運安會事實資料調查報告,事故三大關鍵因素,包括車輛輔助駕駛系統在匝道鼻端場景容易失效,以及高速行駛下駕駛反應時間不夠,且匝道設計的鼻端間距過短、曲線不足。
其中,在匝道設計部分,分隔島鼻端間距僅三十三公尺,低於規範的九十公尺,而且匝道平曲線最短長度不足,實測約三十五公尺,規範則是需要大於八十五公尺。
運安會也以事故同款車輛進行模擬實測, 不同時速行駛行經同國道交流道、楊梅休息站匝道,並觀察駕駛輔助系統的介入與解除時機。結果發現,當車道標線複雜,如槽化線、分隔島鼻端接近,駕駛系統常會提前解除自動轉向功能,系統解除後若駕駛反應不足,車輛容易偏移或直行撞向分隔島。
高公局表示,楊梅休息站服務的是高架車流,為避免平面車流外切至休息站,車道有畫設標線標誌,提前告知駕駛人各車道前往地點。
有關匝道平曲線長度,高公局解釋,平曲線長度包括緩和曲線、圓曲線長度,該路段的園曲線加上前後部分直線段長,總和已超過八十五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