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昨日成立五十周年,也正式宣布日前美國與八國簽訂的月球探險合作協定。署長格里芬回顧過去,除了登月等光輝歷史外,也慨嘆發展的方向曾有錯誤,未來情況亦充滿障礙。
一九五七年十月,前蘇聯製造的首枚人造衛星升空,也掀起太空競賽,美國也於隔年七月「拼湊」成立NASA,準備一較高下。而一九六九年的登月創舉,終於讓NASA走在國際太空的尖端。
雖然NASA成就豐碩,但格里芬指出,在「阿波羅計畫」後,前總統尼克森政府轉而專注在送人上地球軌道,花一千億美元(約台幣三兆)興建國際太空站,錯失良機,而沒有大幅拓展人類在太空的足跡。他認為,當年美國若善用資金,充分利用「阿波羅」計畫所得到的硬體設備,人類踏足火星的創舉早就在十五至二十年前即可實現。
國際太空站花了二十年設計興建,多國太空專家都有出力,也許他們聽到格里芬的批評大概不會太好過。
美國目前的再征月計畫,將使國際太空站的陷入捉襟見肘的局面,因為若要登月,則就得放棄新太空梭研發,但到二○一○年所有的太空梭都將退役。美俄雙方也指出,國際太空站需兩套火箭維持運作,若NASA太空梭更新出現空缺,勢必影響太空站補給。
NASA再登月與火星計畫由布希政府提出,今年總統大選或將帶來變數。但民主黨的參選人歐巴馬表示,NASA需重新定位,他打算把二度登月計畫推遲五年,騰出一百八十億美元(約台幣三千四百億)發展教育。若歐巴馬當選,NASA前景恐更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