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容台北報導】台灣教育長期受競爭文化影響,兒福聯盟昨日發布《2025年台灣家長育兒焦慮調查報告》,發現近8成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66.2%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而憂慮,進一步將焦慮反映在孩子的課外安排上,65%的孩子參與補習或才藝課程。此外,調查顯示,受教育、經濟、社會期待的影響,3成家長坦言「若能重新選擇,不會想生小孩」。
兒盟針對全台1090位育有12歲以下孩子的家長進行網路問卷調查,79.7%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使得65%的孩子送往補習或才藝課程,甚至有18.1%同時學習3項以上才藝,恐淪為「教育軍備賽」。在家長「不能輸在起跑點」的觀念下,教育支出成了重大的壓力源。
調查發現,近6成的家庭每月支出數千至上萬元於補習或才藝課,93.6%的家長坦言對家庭造成影響;且當代父母普遍背負「完美教養」期待,逾8成家長認為「孩子出問題會被怪罪是父母沒教好」,48.8%家長感到外界期待父母「不能犯錯」,也讓家長時刻擔心無法達標,徒增心理焦慮。
調查指出,儘管高達96.1%的家長表示「喜歡與孩子共度時光」,但仍有31.9%的家長坦言「若能重新選擇,我不會想生小孩」,後悔者在教育、經濟、社會期待的焦慮程度,都明顯高於不後悔者。為緩解育兒的惡性循環,兒盟提出3點建議。家長可透過焦慮自評量表了解自身壓力狀態,若焦慮過高,建議每天留20分鐘給自己放鬆,暫時放下孩子及壓力源,並試著以長遠視角看待孩子成長,換位思考也有助於緩解短期焦慮,重拾內在平衡。
兒盟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可參考國外做法,如美國的小學低年級,以課堂報告與老師觀察取代全校性期考。若無法取消考試,則建議校方不公布學生個別成績,僅將測驗作為補救教學的參考,降低孩子的競爭壓力,專注於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