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減輕家長負擔,政府近年力推「準公共幼兒園」制度,透過補助引導私幼,加入準公共幼兒園,提供平價教保,然而制度實行7年來,被質疑已成為穩賺不賠的新興產業,導致教育市場出現許多「為準公而生」的新設幼兒園。
全教總幼委會主委楊逸飛批評,政策大開方便之門,讓想賺錢的業者蜂擁而入,然而準公制度法規鬆散,既無明文規定優先招收弱勢,也缺乏課程與財務透明要求,反讓民脂民膏無法轉化為公共資產,國家資源恐怕被業者綁架。
傳每年淨利150萬 5年才評鑑1次
教育部統計,截至去年,全國共有2039所準公共幼兒園。根據教保服務網與實地查訪,其中有許多準公共幼兒園已不只是既有私幼申請轉加入而已,更是出現「為準公而生」的新設園所,大多數集中在都會區。
「這已不是協助私幼轉型,而是政策讓利,帶動市場擴張。」不具名的私幼業者表示,準公補助穩定,傳聞每年淨利可達150萬元,「招生壓力小、賺得穩」,難怪許多業者搶進。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理事長許文菁指出,政府補助誘因過大,導致出現「為準公而生」的園所,這類新設園所因硬體新穎、地段佳,反而招生更順。她批評,這不再是教育政策,而是補助導向的投資捷徑。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明旭表示,對比非營利幼兒園1年有6次監管,準公共幼兒園僅需5年1次基礎評鑑,其他財務與課程資料也僅需自行上傳,制度寬鬆程度「讓人難以置信」,品質堪慮,卻大撒幣,難怪業者搶進。
不過,準公共幼兒園業者則反駁,強調加入準公也須符合法規與審核門檻,並非「說進就進」,且也有準公共幼兒園倒閉案例,並不是穩賺不賠。
缺乏完整監管 違規裁罰率達3成
教育部表示,114學年度只受理平價教保率未達8成的行政區提出申請,本學年有75個行政區符合。為維護服務品質,已要求地方政府加強日常查察頻率。帳務管理部分,則規定準公共幼兒園應採設帳方式管理園務經費,並依幼照法與相關稅法辦理。
楊逸飛指出,準公共幼兒園各項費用缺乏完整監管,甚至業者還可能有下午延伸課程的「業外收入」,應規定準公共幼兒園全面公開財務報表、強化收托弱勢比例,依實際營運品質與人力配置調整補助比例,避免一體適用,補助亂發。
郭明旭指出,近年準公共幼兒園的違規裁罰率高達3成以上,實際亂象可能遠超統計數據。因很多違法行為之所以曝光,並非靠稽核,而是來自家長、媒體或民代揭露,地方根本沒人力稽查。
郭明旭點出,常見違規包括:不當對待幼兒、師生比不符、聘用未具資格人員、超收費用與學生,甚至借牌經營等,教育部長期束手無策,只靠評鑑粉飾太平,但這些評鑑毫無效果,根本無法防止亂象。
郭明旭說,教育部應設落日條款,擴充真正的公共化教保機構,包括公立、非營利幼兒園與教保中心,而非用假的公共化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