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5日上午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節目《財經論談》現場連線訪問,表示預計約一周內宣布輸美半導體和晶片關稅,並再度提到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設廠和在美投資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兆元)的計畫。
川普說,推出前述關稅是旨在讓半導體在美國生產製造。川普也提到藥品關稅,表示美國將逐步增加輸美藥品關稅,一開始稅率會較低,但是在一年或一年半後將增加到150%,其後再增至250%,「因為我們希望在我國製造藥品」。
川普一上台後,台積電已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讓台積電對美投資總金額達到1650億美元。
川普重申不是他尋求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是習近平想和他會晤。川普說,媒體報導稱他尋求和習會晤是假新聞。被問到何時「川習會」可能舉行,川普說,若美中達成協議,今年底前可能會晤習近平。
川普還表示,美國和印度的貿易癥結在於印度關稅太高,並說可能在未來24小時大幅上調對印度輸美產品的關稅。他也說,能源價格下降將施壓俄羅斯總統普亭停止對烏克蘭的戰爭,「若能源價格降得夠低,普亭將停止殺人」。
川普並說,若歐盟未按照先前宣布的內容,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歐盟輸美商品將面臨35%關稅。
專家:川普以關稅勒索貿易夥伴
《紐約時報》4日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威脅已轉變為爭取資金的手段,試圖運用美國的經濟實力,施壓其他國家進行上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的投資,以換取對美國市場准入。傾向右派的卡托研究所總體經濟學副總裁林西康就認為,這無疑是一種全球性的勒索行動。
根據紐時分析,川普要求貿易夥伴以投資承諾的形式向他展示資金,否則就得面對高得驚人的關稅。這些財務承諾讓川普有機會展現他的談判本領,炫耀他為美國帶來引人注目的巨額資金。
投資與採購承諾 不易落實
舉例來說,川普7月30日上網發文指出,南韓面臨25%的關稅,但提出一項用錢換取低稅率提案,令他相當感興趣,隔天川普便同意將稅率降至15%,南韓則承諾投資3500億美元。對貿易專家而言,這些承諾引發了另一個疑問:川普究竟是在與貿易夥伴談判,還是在挾持貿易人質?
這些非正式承諾本身的模糊性顯示,其他國家可能也在尋找創意方式以規避川普的關稅。雖然關稅執行相對直接,但投資與採購承諾則不易落實。
瑞士挨39%重稅 急拚新方案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艾姆斯表示,川普的貿易談判手法,顯然直接源自他過去房地產開發與經商的時光。川普過去以極低出價、誇張銷售話術、善於利用弱點取得優勢的能力、動搖談判對手的穩定性。
美國對等關稅預計在7日上路,當初被川普政府列入「骯髒15國」的瑞士面臨39%高關稅,瑞士政府4日召開內閣會議,宣布將向華府提出「更有吸引力的提案」以達成協議;不過,瑞士政府也預期若談判破局,可能面臨「暫時且無可避免的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