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胤霆
趁空回南部陪伴爸媽,爸爸提議前往水果市場購買芒果,抵達才驚覺,那日的全台最高溫,竟落在玉井!
超過三十七度的氣溫,讓市場彷彿一個大型的悶燒鍋,熱得人頭暈目眩。瞥見不遠處的旗幟,寫著大大的「冰」字,我們立即轉進冰店。含著一口碎冰,涼意沁入心脾,三人瞬間鬆弛下來,歡樂地追溯人們吃冰的歷史。
古籍裡,很早就有採冰、藏冰、用冰、食冰的記錄,《周禮‧天官‧凌人》載:「凌人:掌冰政。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凌人是負責採冰、儲冰等事宜的官員。從前貯冰不易,冬季採集的冰,得比實際用量多三倍,才能應付夏日需求。
《禮記‧月令》寫明冰的來源:「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周天子於隆冬,派人從結凍的江河鑿冰儲藏。《詩經‧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敘述鑿冰後,將之藏入冰窖的情景。
不過,平民沒有冰窖,故冰塊一直是稀罕珍寶,僅皇親國戚能享用。直到唐朝,為生產火藥開採大量硝石,有人從中發現硝石溶於水會吸熱,促使水降溫而結冰,才開始製冰並販售。
唐末王定保《唐摭言‧自負》有則故事:「昔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客於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講述蒯人賣冰,趁天熱哄抬價格,客人憤怒離去,一會兒冰全融化了。
可見在唐末,百姓也能吃冰了。至於達官貴人享用的冰品,益趨多元、精緻。王冷然〈蘇合山賦〉:「雖珍膳芳鮮,而蘇山奇絕……裝綵樹而形綺,雜紅花而色斑……隨玉箸而必進,非固非恡……」描繪蘇山有五彩的小樹枝和斑斕花朵裝飾,人們以筷子取食,入口即化。
「蘇山」(蘇合山)即是「酥山」,酥為乳製品,類似今日的奶油或酥油,底層則是冰,此製法應是游牧民族帶入中原的。唐、宋、元時期的詩文或壁畫,有許多酥山的身影,為當時常見的冰款。
冰食至宋代更加流行,楊萬里的〈荔枝歌〉:「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提及小販以製冰、賣冰養家,盛夏的冰食叫賣聲,光聽便覺心喜。街頭賣冰,成為夏日最常見的街景。
元朝時,隨著製冰技術成熟,以及城市經濟、商業蓬勃發展,吃冰已是尋常百姓都有的習慣,且特別喜歡香甜軟滑的「奶冰」。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遊記》)寫道:「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記錄著中國人對奶冰的喜愛。
傳聞現在廣受家喜愛的冰淇淋,正是馬可波羅在中國品嘗了忽必烈賞賜的奶冰後,將製作方式帶回義大利;經過數百年後,義大利製作的冰淇淋傳入法國,又傳到英國,乃至傳遍世界。
縱觀文獻,中國人的吃冰史淵遠流長,無論冰淇淋是否真的源自中國,都無損中國人自古喜食冰的事實。而對於不耐高溫的我來說,能及時吃上一口冰品解熱,則是炎炎酷暑裡,最大的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