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 諸羅山城映晴空 人文風情韻自融

文/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2025.07.14
216觀看次
字級
「射日塔」取材自鄒族射日神話,塔前有一對台灣雲豹銅雕守護。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蘭潭是嘉義市民休閒的後花園,也是嘉義八景之一「蘭潭泛月」所在。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佛光山圓福寺是一座佛教現代化道場,也是嘉義地區民眾的心靈加油站。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是日本神社齋館與社務所整修而成,保留原始的日式建築風格。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嘉義車庫園區陳列的「貴賓車廂」(左)是專為日本皇室上山打造的,雕工十分精細。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蘭潭「月影潭心」裝置藝術與鳳凰花相互輝映。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檜意森活村以原材料、原工法修復,成為民眾探索嘉義歷史風貌的景點。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功碑〉,石碑上以滿漢文鐫刻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圖/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文/人間社記者李家芸

嘉義市是台灣第一個建城的地方,明末鄭成功攻打熱蘭遮城(今台南安平)時,荷蘭人曾集體在此避難。日本時期,嘉義市因阿里山伐木業而興盛,曾名列台灣「五都」之一,如今以其歷史底蘊,在時光交錯中,淬鍊出獨有的人文風情。

嘉義市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古名「諸羅山」,是平埔族語,大英博物館收藏1648年所繪的地圖,即標註有Toelosang(諸羅山)地名,社址在今紅毛井附近(蘭井街一帶)。如今,諸羅山社的平埔族人早已漢化,只留下番社、番仔溝、番仔陂等地名。

清康熙23年(1684年),大清帝國在台灣設置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3縣。

康熙43年(1704年),官民以木柵築城,設東西南北四門,是當時台灣一府三縣中最早建築城柵的地方,由於古城形如桃狀,因此又名「桃城」。

乾隆51年(1786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諸羅城遭圍攻,城內人民協助清軍守城有功,乾隆皇帝為「嘉其忠義」,翌年下詔,改「諸羅」為「嘉義」。

木都掘起 鐵道人文美學

1912年阿里山林業鐵路通車,嘉義市是林鐵起點,不僅成為運輸阿里山珍貴原木的要站,更促使嘉義市成為木材加工重鎮。1914年,嘉義製材所落成,規模之大,被譽為「東洋第一」,也為嘉義市贏得「木都」的美譽。

台灣光復後,隨著伐木業式微,嘉義市人口逐漸外流,然而其保留的林業據點,如阿里山林業鐵路、北門車站、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等景點,已成為民眾探索嘉義歷史風貌的熱門路線。

月影潭心 紅毛埤話古今

位於嘉義市東郊的蘭潭,是荷蘭人於17世紀所築的人工水埤,因荷蘭人毛髮呈紅褐色,因此也被稱為「紅毛埤」。如今的蘭潭已不僅是嘉義市民飲用的重要水源,更是市民休閒散步、健行與觀光的熱門地點。

「蘭潭泛月」名列嘉義八景之一,設有環潭步道、自行車道與夜間水舞表演,環潭道路有「三信亭」、「蘭心亭」、「姐妹亭」、「月影潭心」等景觀設施,成為嘉義市民休閒的後花園。

傳統寺院 轉型現代道場

鄰近嘉義公園的佛光山圓福寺,是一座融和歷史、宗教與人文情感的寺院。其前身創建於清道光13年(公元1833年),由廣東先民李有厚奉迎佛像來台,因佛光普照,有求必應,於是建寺於嘉義公園附近;1938年日人廢寺,佛像移至嘉義市九華山地藏庵。

台灣光復後,地方信徒集資重建寺宇,迎回佛像,圓福寺再次屹立於嘉義公園旁。然而在1970年代,寺方因積欠稅款,佛寺面臨法拍的命運。當地老里長陳斗棩當時正苦惱間,不意在寺旁一棵近200年樹齡的芒果樹下睡著,並作了一個夢,聽到有人在他耳邊喊「大樹」,進而求人解析,最後前往高雄大樹鄉請求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協助。

當時正值佛光山開山初期,經濟非常拮据,然而星雲大師不忍古寺被拍賣,於是決定接管重建,脫胎成為「佛光山圓福寺」,由傳統古寺轉型為現代化佛教道場,成為嘉義地區民眾的心靈加油站,也是傳統道場與現代佛教融和的典範。

百年公園 露天展示歷史

有百餘年歷史的嘉義公園,建於1910年,是南台灣第一座大型現代公園,占地超過26公頃。這座綠意盎然的都市綠洲,同時收藏眾多歷史古蹟與建築,包括〈福康安紀功碑〉、〈丙午烈震紀念碑〉、〈射日塔〉及史蹟資料館等,彷彿是一座露天博物館,見證台灣歷史從清領、日據至當代的演變。

其中〈福康安紀功碑〉,以滿漢文鐫刻乾隆皇帝御製詩,記錄清朝名將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戰功,是難得一見的漢滿文並列石碑。〈丙午烈震紀念碑〉則是為紀念1906年(丙午年)梅山大地震所立,內容描述當年震災經過,為全台第一座地震紀念碑。

日本人於1915年在嘉義公園內建造「嘉義神社本殿」,台灣光復後改為「忠烈祠」,本殿(忠烈祠)於1994年遭大火燒毀,原址於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而未被燒毀的神社附屬齋館與社務所,經整修後改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