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期醫學、藥學系招生員額爭議,引發從業人員擔心人力過剩,根據統計,各類醫事人員目前幾乎都呈現「不患寡而患不均」,仍有5類醫事人力不足,包含護理人員、營養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及聽力師等,專家提及這5類人力早在10年前就提出「短缺警訊」,但受少子化影響,若醫學系招生員額不變,20年後,醫師人力將過剩。
國衛院研究助理徐佳慧表示,國衛院不定期針對醫事人員評估數量,10年前評估報告中,已經示警護理人員將在去年出現短缺,當時未預料會碰到「全球瘟疫」新冠肺炎,如今台灣護理師人力短缺,比評估報告的時間,來得更早、更嚴峻。
「多數醫事人員並不缺,而是面臨環境、薪資等因素,才從醫院出走」邱弘毅說,我國人口結構早已進入到「生不如死」,人口數已連續數10個月負成長,未來醫師人力將面臨3大挑戰,AI取代部分醫療、醫師執業無年齡限制、少子化導致患者減少等,預估20至30年後,醫師人力就會過剩。醫學系招生員額若超過1300人,恐讓醫師人力過剩的情形加速發生。
台灣面臨醫療專業人力嚴重短缺的問題,但令人矛盾的是,許多醫事類專業的國考通過率卻偏低,顯示教育與考試之間出現落差。醫師公會全聯會召集委員吳國治指出,醫事人員的培訓成本高,不應該無限制大量招生,若學生無法順利考取證照,不僅浪費資源,也可能讓人才流失。建議教育部應根據各校科系的考照通過率,動態調整招生名額:通過率低的系所應減招,反之則可增加,藉此提升教學品質與人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