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夷
一年一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就像一場盛大的信仰嘉年華。從白沙屯出發,橫越數縣市,最終抵達北港朝天宮,歷時十天九夜的行腳之旅,吸引超過三十二萬名香燈腳與無數民眾參與。
這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慶典︱︱街頭巷尾鑼鼓喧天,萬人步履一致,沿途香案林立,食物與飲水源源不絕;彼此問候與分享,早已成為默契。從地方社區到企業義工,從白髮長者到學步孩童,人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也在人群中成就彼此。
對外地人而言,這是一段磨練身心的朝聖之路;但對在地居民來說,這更像是一場需要調適的慶典。當成千上萬的香燈腳穿越城鎮,交通改道,空氣中瀰漫煙硝味,夜間喧鬧與垃圾堆積,都帶來生活上的不便。但令人動容的是,許多居民選擇了包容與理解︱︱他們在門口擺出茶水桶,默默設置洗腳盆與臨時充電站,不是非做不可,而是因為在這塊土地上,信仰早已融入生活的血脈之中。
這就是台灣最溫柔也最有韌性的風景。
當我們談論進香,不應只見熱鬧,更應看見背後的社會運作與人際網絡。有香客自備物資、沿途自取,造成部分商家生意落差;也有居民反映深夜煙火干擾休息,長者就醫與通勤困難,這些聲音或許不多,卻也值得傾聽。唯有讓熱情與體貼並行,這場信仰盛事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若主辦單位與地方政府能提前公告路線、設置意見窗口、強化垃圾清運與交通規畫,並審慎考量深夜活動的影響,便能讓進香之旅更加圓滿。畢竟,信仰的核心,不正是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嗎?
在進香的隊伍中,有人頂著烈日高舉旗幟,有人扛著神轎步履堅定,有人默默遞上茶水,也有人在家門前設香案、供花果……這一切,並非炫耀虔誠,而是來自一種集體願力:我願意付出,因為相信神明同行,也相信人間尚有溫柔善意。
進香,不只是宗教,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種共同記憶的累積。是香燈腳的汗水與淚水,是居民遞出一碗熱湯的溫暖,是小孩第一次見到神轎鑽底的驚奇,是雙手合十時的祈願與感動。
這樣的畫面,年年上演,卻年年不同;它讓我們在塵世間找到了片刻的信念,也讓彼此在喧鬧與虔敬之間,感受到一種不言而喻的連結。
願這場信仰嘉年華,不只是熱鬧、不只是感動,而是一場共融、友善的盛典︱︱讓香燈腳能安心前行,也讓沿途居民能微笑著說:「媽祖來了,咱大家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