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在加薩,餓死與被殺之間的選擇

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2025.07.01
77觀看次
字級

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在加薩,尋找食物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你要嘛帶著食物回來讓孩子開心,要嘛披著裹屍布回來,要嘛空手而返讓孩子哭泣。」這句話出自38歲加薩平民婦女Nawajha之口,有如一場時代的控訴。

這場控訴的背後,是以色列軍事封鎖與攻擊下的人道災難。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2025年6月中旬,光是在汗尤尼斯一地,就有51名加薩平民在等待援助時遭以色列火力擊斃,另有逾200人受傷。自5月以來,已有近400人在接近援助中心時喪生,逾3000人受傷。

這些死亡的共同特徵是:援助中心的設置與運作方式,正成為衝突治理的一部分,而非人道緩解的機制。以色列與美國支持的「加薩人道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 GHF)宣稱已發放300萬份糧食且無人傷亡,卻迴避所有周邊死亡事件的質疑。

戰爭初期,以色列曾全面封鎖加薩11周,造成嚴重饑荒。雖然後來有限度放行援助,但將大多數物資集中經由GHF分發,不僅弱化聯合國的中立人道角色,也導致平民陷入「以命換糧」的困境。

援助本應是基於中立、無歧視與需求為導向的國際人道行動基本原則。但GHF的設點選擇與軍事協同,顯然違反這些核心價值。GHF的主要據點位於以軍密集巡邏區,民眾前往時必須穿越危險地帶,且面對軍隊開火「驅離」的風險。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蒂爾克(Volker Türk)已嚴正指出,以色列「將糧食武器化」並阻擋救命援助物資,他並且呼籲針對糧食站點的攻擊事件展開獨立調查。非政府組織「挪威難民理事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也警告,已有超過百萬人,因為以色列自3月以來封鎖帳篷與帆布等物資,處於無適當遮蔽的生活狀態。

以色列方面的說法是,援助必須防止「被哈瑪斯濫用」,因此需由其監控和軍力護衛。然而,這種對援助的「安全化管理」模式,事實上已經將人道作為治安邏輯的延伸,把餓死或中彈的風險,加諸在已然處境悲慘的平民身上。

以色列與GHF一致否認直接攻擊尋糧民眾,並指控加薩衛生部提供錯誤資訊。然而,現場醫療人員與目擊者的敘述卻呈現相反畫面。CNN日前的報導指出,納瑟醫院當天接收大量被援助點攻擊後的傷者,太平間早已爆滿,只能將遺體置放在醫院外頭。

加薩這場持續中的人道災難突顯一個全球媒體與資訊戰爭的問題:當傷亡資訊來自「非官方」、或來自被政治標籤化的機構,如加薩地方政府或阿拉伯記者,經常面臨被以色列質疑甚至否定,從而塑造為「有爭議的事實」。

GHF發言人面對媒體質疑時,甚至稱外界報導「完全不實」,強調沒有一起事件發生在其援助站點或周邊。但他們未說明:「周邊」的距離標準為何?為何不與其他救援組織合作設點?又為何選擇在戰爭熱區發放食物,卻讓平民為此送命?

這正是資訊操控的典型手法。透過模糊責任歸屬與轉移視角,掩蓋援助軍事化與人道災難的實質問題。對於媒體、學術界與人權觀察者而言,這樣的話術與手段,必須被一一揭穿。

在加薩目前的情境中,糧食不只是救濟平民的資源,更是統治與懲罰的工具。這正是「飢餓政治」(Politics of Hunger)的現代樣貌:不是直接用槍桿子驅逐,而是控制援助,調配發放流程,以人道之名進行選擇性壓迫。

事實上,這種手法在過去屢見不鮮。從非洲難民營到敘利亞內戰,多次出現援助被當成施壓工具的案例,但加薩現況的特殊之處,在於援助竟由交戰方之一的盟友組織主導,並且實質剝奪了聯合國及國際機構的援助角色。

根據國際媒體報導,Nawajha和她妹妹當天冒險走3、4公里找食物,最終空手而返,鞋子破損、腳底瘀傷,還要面對孩子的哭泣與飢餓。這麼令人悲傷的事態發展,不僅已破壞人道援助的信任基礎,也讓加薩人民面臨「餓死或被殺」的殘酷選擇。更令人憤怒的是,這些平民受害的悲劇,不是戰爭的附帶損害,而是以食物為武器的蓄意傷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