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行政院去年通過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計畫,目標5年內成人抗生素用量減5%。然而,根據監測近年受抗藥性感染的患者持續增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等提出3大呼籲,給予抗生素新藥合理藥價、增加藥品可近性、縮短療程等待期,避免發生臨床上無藥可用的慘況。
1名60多歲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男子,去年因腸胃出血併發肝膿瘍,感染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3個月期間3度住院,使用7種抗生素也壓不住,一停藥症狀就復發;最終自費近百萬元使用新型抗生素治療快1個月才成功控制病情。
以常見抗藥性問題的,碳青黴烯抗藥性肺炎克雷伯氏菌(CRKP)為例,我國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感染比率,從10年前的22%到去年已經提升到46%,近年問題持續擴大。
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是「隱形疫情」;若不採取積極行動,2050年將面臨一年恐超過3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說,免疫力差的患者,如接受化療、器官移植病人,一發生感染必須立刻使用有效抗生素,否則原本治療都將功虧一簣,但國內藥物選擇少。他表示,以商業考量開放抗生素不划算,抗生素短期使用,效益低,如上述患者上用的新抗生素Cefiderocol,雖進入國內但仍是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