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生成式AI與聊天機器人迅速崛起,近期有許多打著AI陪聊或類諮商的服務,讓民眾從中獲得陪伴,甚至認為可取代心理諮商。心理諮商界近期發現,AI陪聊讓民眾過於信任其訊息,反而在現實中出現溝通障礙,認為政府應介入。衛福部回應,AI執行類諮商對談而衍伸的倫理與醫療責任,仍須釐清,但諮商被AI取代則言之過早。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羅惠群說,「人都喜歡聽好聽話,AI對話就鎖定此特性給予使用者情緒價值」,AI資訊不代表全部觀點,若把AI對話奉為聖旨,就容易犧牲人的主體性。
台北市聯合醫院諮商師奧惟弈.希當表示,愈來愈多人習慣與AI傾吐心事,民眾應要了解,陪聊與諮商是完全不同的事,AI可以作為心理諮商的輔助,如解決生活疑難雜症等,並非取代心理諮商。
另據衛福部統計,隨科技發展,通訊諮商發展日漸蓬勃,但坊間有不少標榜「心靈療癒」等,不具專業資格者,也採遠距提供服務,讓民眾誤以為是心理諮商,專家提醒,面對心理困擾應慎選專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