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在種族滅絕慘劇中,沒有兩邊

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2025.05.27
171觀看次
字級

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在以哈戰爭的炮火與廢墟之間,以色列歷史學者伊蘭.帕佩(Ilan Pappé),用平靜而堅定的語調指出西方政治與媒體對加薩慘況的冷漠與掩飾。他在英國《遠景》(Prospect)雜誌的專訪中直言:「在種族滅絕中,沒有兩邊(In a genocide, there are no two sides)。」

這不是煽情修辭,而是他多年鑽研歷史、檢索檔案、傾聽證詞後所提出的歷史與倫理判斷。

帕佩生於以色列的海法,年輕時曾服役於以軍。他與一群被稱為「新歷史學派」的學者,在1980年代取得以色列官方解密檔案後,揭露1948年「納克巴」(另稱「巴勒斯坦大逃亡」)事件的真相。他們挑戰錫安主義建國敘事,指出以色列建國並非單純的民族復興,而是涉及系統性驅逐與土地掠奪的殖民專案。

由於觀點不同於主流,帕佩的地位從學術明星墜落為國族叛徒。他在海法大學任教期間,因支持巴勒斯坦學者、公開呼籲學術與文化抵制以色列政策,遭到媒體與政界猛烈抨擊。不僅被以色列國會點名譴責,部分同儕更汙衊他為「冒牌學者」,並冠以「叛徒」之汙名。他曾經幾乎天天收到死亡恐嚇信,最終於2007年流亡,轉赴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任教。

帕佩主張,以色列的錫安主義計畫,從一開始就是歐洲為解決自身反猶問題所設計的殖民方案,其存在與延續都依賴系統性暴力。他說:「這是一個只能靠武力創建,也只能靠武力維持的專案。」「而隨著抵抗愈來愈強,國家的暴力也愈來愈激烈。」

自2006年以來,他便使用「漸進式種族滅絕」(incremental genocide)一詞描述以色列對加薩的政策。對他而言,這不僅是針對單一戰爭行動的形容詞,更是一種結構性暴力的總和:封鎖、轟炸、斷水、斷電、斷糧,這些政策將一整個族群推向緩慢而持續的毀滅。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後,以色列的大規模報復行動,使帕佩的語言再次獲得廣泛關注。儘管國際刑事法院與國際法院當時尚未對「種族滅絕」一詞作出最終判定,但帕佩堅持這個用語,認為它是對現實最誠實的描述。

帕佩特別指出西方媒體在敘事上的角色。他批評BBC等機構在報導加薩戰爭時,強調「平衡與中立」,卻忽略暴力本身的高度不對稱性。他批評媒體用語模糊現實:當一方擁有戰機與坦克,另一方被困在無法逃脫的封鎖區域,新聞媒體繼續強調「雙方都有責任」,無異於為壓迫者提供語言上的掩護。

他對歐洲政界與輿論的冷漠也感到震驚;「他們明知道發生了什麼,卻不敢說,這比無知更糟。」

雖然他的立場在以色列被視為極端,帕佩卻堅持自己不是激進分子。「我不認為自己激進。我只是正常人,試圖對抗不正常的現實。」他自稱是和平主義者,但也坦言,面對如此深層壓迫,「不能天真地以為只靠對話與美好言語就能改變一切。」

在《遠景》雜誌的訪談中,他也透露自己仍會返回以色列探親,但每次入境都提心吊膽。他甚至曾在美國入境時遭到國土安全局短暫扣留,儘管他的身分是學者而非抗爭行動者。

帕佩所面對的,其實不只是對國家暴力的挑戰,更是對集體緘默的對抗。他最痛心的,正是那些擁有知識與資訊、卻選擇不發聲的學術同儕:「他們比無知的人更令人失望。」

在這個資訊爆炸卻真相稀缺的時代,他的個人觀點與際遇提醒我們:面對正在發生的種族滅絕慘劇的人道災難,是要選擇「兩邊都有錯」的安全說詞,還是勇敢表態譴責與抵制作為加害者的一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