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中會考即將到來,許多學生因而出現「考前焦慮」。近期身心科門診湧入家長帶孩子求診,症狀包括失眠、食欲不振等。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指出,考季高峰期的焦慮情緒常源於對「失敗」的恐懼,父母的陪伴與應對態度是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適當引導,有助孩子度過壓力。
新竹身心醫學診所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鄭佳益表示:「近期因考試壓力求診的孩子增加,許多孩子因焦慮失眠、身體不適,甚至逃避讀書。」家長若以責罵或催促應對,恐加劇親子衝突,使焦慮惡化。
鄭佳益醫師分析,考前焦慮是正常反應,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常見壓力來源包括:1.過高期待:父母、老師或自身的嚴苛標準;2.負面經驗:過去考試失利或被責罵的記憶,導致恐懼與災難化思考;3.同儕比較:與同學或手足比較,放大自身不足,加劇焦慮。
父母的陪伴態度至關重要,但某些話語可能無意間加重壓力,例如:「這次會考很重要,絕對要考好!」鄭佳益提醒,這些話可能讓孩子感到否定,父母應以「同理」與「支持」取代成績壓力。他提供以下四招:
1.傾聽與同理:避免說教,專心聽孩子訴說擔憂,並表示理解,如「聽起來你很擔心考試,壓力很大對嗎?」
2.引導思考:當孩子陷入「我會考砸」的負面迴圈,引導他們思考「最壞情況是什麼?如何應對?」將焦點轉向可控行動。
3.正念放鬆:睡前練習5至10分鐘腹式呼吸或五感放鬆法,助神經系統從警戒狀態回到當下。
4.放下成績迷思:孩子常將自我價值與成績綁定,父母應傳達:「無論結果如何,我的愛不變。」這種穩定感比激勵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