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容專題報導】國中教育會考社會科涵括歷史、地理與公民,範圍遍布台灣、中國大陸至全球,內容多且複雜。李鋒文教升大學中心老師洪浩表示,透過「寫題本、找錯誤、問老師」的順序處理,且以「全範圍的仿真試題」為主,快速掌握不熟悉的地方。
近年歷史科題數,台灣史較少,東亞史、世界史比重相近,命題比重上「詳今略古」,現代史出題比例高於古代史,也會配合圖片、地圖一同命題。
台灣史著重在戰後的單一事件,如美麗島事件、解嚴等,以及鄭氏政權、日治時代與清領前期,都是會出題的方向。
東亞史的封建制度、漢代察舉、魏晉九品官人法、隋以後的科舉制度等人才選拔方式,是向來命題重點;中共歷史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開放也極為常見,應多留意。
世界史著重各國面臨經濟恐慌而做的決策,以及14至18世紀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等,產生的原因以及後續影響。
地理科考題偏重通論與台灣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篇幅有被大規模縮減的趨勢。
台灣的農業議題、工業區位是近幾年常見考題,考生應注意有機、減少碳排放的農業轉型,以及全球化影響下的產業外移和政府推動的政策。
中國地理部分,著重一帶一路、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政策;世界地理大多以氣候考題為主,礦業、能源等題目也應當多留意。
公民科近3年有增加婦女、兒童人權相關的命題比例,與政治、法律、經濟試題平分秋色。
公民考題常與時事結合,洪浩分析重點也都與台灣近期面臨的政治議題有關,像是公職人員產生與去職的方式,包括選舉、罷免,以及彈劾;中央政府部分,總統、行政、立法之間的互動,會出現的不信任案、覆議案、預算的提出與審查。
至於與經濟相關的全球議題,要注意本國貨幣升值與貶值帶來的影響;此外,機會成本、影響消費者購物決策向來也是常考題型,考生要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