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民黨主席梅爾茨(前排左二)6日在總理選舉中,未能在第一輪表決跨越過半數門檻當選為新總理。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德國國會於6日舉行總理選舉,原本備受外界看好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在第一輪投票中未取得國會多數票,因此未能當選總理。這對在2個半月前,贏得聯邦大選的他來說,是一個意外的挫敗,也是一大打擊。國會預計在德國時間下午3時15分舉行第二輪投票,若第二輪投票仍無結果,最終將以相對多數選出新任德國總理。投資人原本期望新聯盟能在關稅衝擊之際,提振德國的疲弱經濟,如今希望受阻,德股聞訊下挫。
根據德國憲法第63條,國會接下來有14天時間進行第二輪與第三輪投票,期間可不限次數提名總理人選,每次同樣需要絕對多數支持。若14天內仍未選出,將進入最後一輪,由國會直接以相對多數表決產生總理。
路透報導,現年69歲的梅爾茨領導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聯盟,在今年2月的聯邦大選中勝出,隨後與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SPD)達成組閣協議。不過,根據德國聯邦議會議長克勒克納的說法,梅爾茨在下議院僅獲得310票,距離取得絕對多數所需的316票仍差6票。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梅爾茨落敗被政治評論人士視為恥辱,因為自1949年二戰以來,還沒有任何一位總理候選人,以這種方式落選,堪稱德國近代史上前所未見的情況。
對川普漸感失望 對美轉鷹
這次投票的尷尬結果,重挫了梅爾茨本來想塑造出解決前政府軟弱和分裂的形象。《紐約時報》6日報導,雖然他的政黨在2月大選中勝出,但需要與其他政黨共組聯合政府,而他選中的對象是社民黨。梅爾茨為了爭取社民黨在軍事支出和其他議題的支持,還給對方異常多的內閣職位,也放軟了原本強硬的移民政策,包括收回了原先拒絕接納庇護申請者的說法。
梅爾茨的支持者認為,他的這些轉變展現了一位靈活政治家的特質;批評者則認為,梅爾茨無法多做一步的長遠規畫,導致他頻頻違背承諾,但也支持梅爾茨對美立場的轉變。梅爾茨曾表達希望與川普建立正面關係,但由於川普揚言要撤回駐歐美軍,以及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慕尼黑發表演說時,批評歐洲在言論自由議題上雙標,讓梅爾茨對川普政府漸感失望。隨著時間推進,梅爾茨對川普政府的態度也愈強硬,並警告德國民眾必須為自身安全負起更多責任。
對中強硬 曾要求企業謹慎投資
英文媒體《外交家》於3月曾報導,梅爾茨過去多次展現自己是北京的嚴厲批評者。在競選期間,他也呼籲企業在對中投資時必須謹慎,強調這樣做風險極高。他在闡述未來外交政策時,甚至描繪一種類似冷戰的局勢,認為自由民主國家為了生存,必須對抗一個由中國與俄羅斯主導的「威權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