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切法性畢竟空故,當知「無生」空義的心,若遠離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四種執著,是名「性空」。性空即是沒有執著的心;沒有執著的心,但有假名的名字,名字不在內、不在外,是名「相空」。乃至十八空的內涵,也是如此!以上所說,是為從假入空觀酖酖見第一義。
依「從假入空觀」能破除一切有見、無見的煩惱惑及障礙,就能獲得真正的智慧。若不能去除煩惱與障礙的行人,應勤用止觀,善巧修習,調伏所有五陰中,見惑的八十八使,成就善的有漏;依次修習,必能破除見惑煩惱障,見第一義。
*破亦有亦無見
再破「亦有亦無見」的三假者:行人若能善用止觀,調伏「無見」的煩惱惑,就不會生起「三假」(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的執著了。
在此相中,若進修一分的定慧,豁然引發「亦有亦無」的心念,便以為:若沒有空無的心念,如何能知什麼是「無生」呢?無生是「無」,知即是「有」;引發這種心念時,以為所感受的「亦有亦無見」是事實;堅持執著此見,不知這是偏見執。如:長爪梵志外道,自以為得道,不知是偏見執,經佛陀點化,方能棄捨偏見執而悟道。引發「亦有亦無見」的人,也是如此!
佛陀如何指示此項執著的實相呢?
《大品般若經‧行相品》說:「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亦行亦不行亦不收,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舍利弗問須菩提:『何故不受?答:般若波羅蜜空故,自性不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有此五種受,都不可得。故,亦有亦無見,亦是不可得。」菩薩能遠離五種受,才能真正見到實相。
以下,又以苦與集,來分析「亦有亦無見」之過患。
1.「心中苦之過患」
問:你為何說「受」是「亦有亦無」的法塵呢?這豈非是「受陰」嗎?
答:若以「亦有亦無見」來了別此「受」,那「色、想、行、識」的四陰,也會產生如此見解。如此的想法,皆稱為污穢;因為此見,還是依色陰而有呀!又,意根的「受」,是「亦有亦無」的法塵,即成為「界」,根塵相涉,即是「入」,有「入與界」即是「苦」呀。(凡夫了別世間的方式,即是以六根接觸六塵(名十二入),產生六識的分別,是名十八界的世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