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在休會前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正案」等法案,對十八歲以下的中低收入戶兒童及少年全額補助健保費,估計約十三萬人受惠,預定明年一月一日起實施。
照顧弱勢是劉揆施政重點之一,堪稱切合實際,值得肯定並寄以厚望,不過,有好些人處於弱勢只是短暫性的,例如工廠外移而失業,經過調整後,情況可改善,這被經濟學家稱為「摩擦性」(frictional)失業,應可獲得解決。
但在沒有改善前,中低收入家庭兒少若沒有醫療保障,形同沒權利生病,「小病變大病,大病變等死」,政府是應善盡照顧責任。
可是,原住民處於弱勢是結構性的,具長年性質,須政府協助才能解決。弱勢原住民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飲食習慣有偏差(嗜酒、吸菸、嚼食檳榔),連帶影響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平均壽命卻低於全國平均,雖說健保規定,有緊急醫療需要者,可先行以健保身分就醫,然而有些原住民仍卻步。
原住民委員會雖每年編列預算,補助五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無職業原住民健保費,但納保率還是偏低、納保中斷率卻偏高,經濟理由是主要原因,政府有必要盡照顧責任,建議比照補助中低收入戶兒童及少年,擴編預算,不局限五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者,補助全體無職業原住民健保費。
巫敏生(台北市/退休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