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研究指出,在全球暖化均溫上升2℃與4℃的情境下,台灣冬季的PM 2.5濃度上升,秋冬季空品不良天數甚至會增加最多6天。環境部表示,該研究是在假設整體空汙排放量不變的情境下進行,但政府已推動空汙防治政策,採取多管齊下方式改善空氣品質,PM2.5平均濃度9年來改善率達36%。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參與國科會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計畫,透過高解析度大氣與空氣品質模擬,在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大氣環境、空氣品質及農業生產力影響研究發現,在全球均溫上升2℃與4℃情境下,台灣冬季的PM 2.5濃度會顯著上升。
經濟作物產量 也受影響
主因為東北季風日數減少與低層風場削弱,造成大氣擴散與通風條件惡化。秋冬季除了北部的其餘地區,PM 2.5的空氣品質不良日數甚至會增加3到6天不等。該研究也發現,城市地區熱浪頻率上升速度高於森林地區,意味著都市對氣候壓力相對敏感,空汙衝擊會更明顯。
該研究也指出,針對小麥、番茄與馬鈴薯等經濟作物進行臭氧衝擊的模擬顯示,升溫2℃暖化情境下,上述農作物的減產幅度約百分1.8至2.7%;假如升溫4℃,減產幅度則可高達4.7%。
空汙防治 9年改善率36%
環境部回應表示,該研究指出,在全球均溫上升2℃與4℃情境下,台灣秋冬季的夜間風速減弱和行星邊界層高度降低,導致擴散條件不良,進而使PM 2.5濃度上升,加上東北季風吹拂時受到中央山脈阻隔,台灣西半部位處背風側,導致中南部地區的水平風速減弱。在垂直及水平擴散條件差的情況下,汙染物如同被困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導致PM 2.5等空氣汙染物容易累積。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黃偉鳴強調,該研究是基於空汙排放量不變,即無空汙管制的假設情境,但環境部自2020年至今已分別執行第1期及第2期空氣汙染防制方案,採取多管齊下策略改善空氣品質。
且根據全國PM 2.5年平均濃度統計,已從2016年的每立方米20微克,降至2024年的每立方米12.8微克,改善率達36%,未來會持續精進相關措施,包含2028至2031年的第3期空汙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