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推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圖/故宮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在全民健保實施30周年之際,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展覽透過4大單元,探索古人如何觀看、認識與想像身體,邀請民眾回顧歷史的同時,也重新思考身體的意義。
耆婆五臟經 從宗教解析人體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劉世珣表示,「身體」是人們最熟悉卻又最神祕的存在,不同時代、文化與知識體系,對身體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與想像,特展透過「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以及「身體規戒」4個單元,探索醫學、法醫、佛道兩教等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觀。
劉世珣分享,從古代醫書的內視人體,到宗教經典對身體的神聖詮釋;從武術與養生術的修練,到律法與禮教對身體的懲戒與規範;從人獸混形的奇異圖像,到對身體殘缺的想像與界定—這些歷史圖像不僅反映了身體知識的多元發展,更折射出權力、信仰與文化的交織運作。
在科學與宗教眼中身體有何不同?展覽展出的《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源自宋代提刑官宋慈(西元1186-1249年)所編撰現存最早、影響深遠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錄》,乾隆皇帝下令校閱修訂此書並頒行,成為清代檢驗學的標準知識,為官員與仵作的必讀之作。另一方面,托名西元前6世紀名醫耆婆的《耆婆五臟經》,則描繪了五臟器官的宗教象徵性布局,非反映實體臟器,而是一種宗教性的人體結構圖。
御纂醫宗金鑑 妙想詮釋病體
正常與異常邊界何在?《三才圖會》在《山海經》的基礎上,繪製獸面人身、虎首人身、人面魚身、人面蛇身等圖像。而古人對病體有著多重詮釋,《御纂醫宗金鑑》中呈現形如人臉且會開口說話和吃東西的人面瘡,以及男性女性都有可能罹患的乳廱,剖析身體在想像與現實中發生的奇異轉化,並揭示疾病如何改變身體形態。
故宮表示,「身體展演」特展在北部院區104陳列室登場,第一檔展期自3月13日至6月8日;第二檔自6月13日至8月13日。